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發達,素以“文明禮義”之邦著稱於世。

而文化之昌明,禮義之蒸盛,又與教化密切相關。洋洋教化,首以學校爲重,當時,學校雖爲封建統治者“養士儲才”之地,特別是明、清兩代“科舉必由學校”,士子入讀多爲應試和追求“功名爵祿”,使學校功能走向偏廢甚至喪失,有學之名,無學之實;但學校畢竟還有部分正常功能之所在——其啓迪民智,傳播人類文化,講授致用術識,教誨應事接物等,均有其功績。

圖片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古代邊郡皆不建學,縣學之設始於元。

在元代,今懷安縣境域爲兩縣行政建置。大體上以興化嶺(今俗稱沙梁臺)爲界,嶺南爲懷安縣之政區,今舊懷安村爲縣署所在地,嶺北爲宣平縣的區域,治辛南莊(故址在今左衛鎮西,明初此地已廢),兩縣分別隸於興和路(治高原縣,即今張北)和順府(治宣德縣,今宣化城)。

元至元中,世祖忽必烈,接受漢儒士許衡、姚樞等人“設學養士”、“立學校以育才”之建議在全國各路府州縣普遍設立學校。

當時,懷安、宣平兩縣治所各設有縣儒學所(似今中學校)。吸收官民子弟入學就讀,以朱熹輯定的“小學”作爲教課書,同時在鄉里以村編社也基本完畢,按照詔令兩縣所屬基層社疃皆置社學(似今小學校)一所,鄉民童稚幼子就近入學受教,堪稱其便。

明初,朱元璋定都金陵,首建中央國子學(似今大學),洪武二年詔令全國府縣地方皆建立學校。

懷安界在邊陲,地臨蒙古,此時軍屯未立,不利戰守,因而盡遷其民入居內地,只有官軍戍守扼要,奮力武衛,學校未設,文教晚興。

洪武二十六年,爲鞏固邊疆,以防北元蒙古侵擾,廢縣設衛,才於今懷安城與左衛城分別置懷安衛及萬全左衛,興屯列戍,嚴爲寧備。營堡築寨,官兵猛增,武官子弟之教刻不容緩,於是首建懷安衛與萬全左衛衛儒學各一所,入學者稱之爲軍生。

圖片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自永樂而後,大批移民前來,屯田立業,編戶定居。軍興政舉,民事日繁。文職人員隨之逐增,因而士官子弟也准予就近附學入讀,附學之“文生”無定額。

按照古制,即學興廟,以廟爲學。學必宗至聖孔子之道,廟必祀大成先師之尊。學、廟(即文廟)合一,故明代儒學又稱廟學。

童生入學要依次通過縣、府和學政嚴格的三考,成績合格予以錄取。學額有限,應試者多,考中極爲不易,凡考取入學者統稱“生員”(俗稱秀才),凡生員皆免差徭丁糧,地方官得以禮相待,並按時發給小米和日用錢糧補貼,以資“獎學”。

儒學置教諭、訓導各一員,以教育和管理生員,儒學設五經、六科(禮、樂、射、御、書、數)以教生徒,爲使生員學有專長,普學六科,專治一經,“務求實才”。在明倫堂月課施教,講授“聖賢”義理,道德文章,於兩齋言傳講藝,並制定有學規、禁例,不得違犯,否則給以懲戒,重者可黜革,取消學籍。

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要求入學者增多,享受食廩獎學者始定專稱,名“廩膳生員”;在食廩額外考取入學者,爲“增廣生員”,無廩米;以後增廣生員也予以定額,於是新取進生員只能附在增廣生員之後,爲“附學生員”。附學生員可按歲、科兩試成績依次遞補增廣和廩膳生員名額,或“超增”跳級直接補上廩膳生員。生員出路,上者應鄉試中舉人再應會試登進士,次者爲出貢,可按食廩年資或以學行兼優等條件推薦到國子學肄業學習,而後可不經科舉直接入仕做官。

魅力人文,秀美古鎮

懷安縣地域遼闊,地勢南高北低,屬淺山丘陵區,境內海拔670——1900米,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錯,溝壑縱橫,極具層次感,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

懷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豐富。自古以來,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主要靠農耕生活,且農耕和放牧兩種文化交融。由於沒有受到工業污染,大都保持着原生態的滋味和狀態。懷安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長城,古城堡,烽火臺,原汁原味,猶如歷史遺留的珍珠悄然生輝;而近幾年來逐漸引起國內外專家廣泛關注的懷安碹窯,更是透出中華文明繁衍生息的厚重。

自駕遊路線指南

1、自助出遊

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出發:

G6京藏高速—宣化東注意右轉張家口方向—G6京藏高速—懷安出口駛出高速—懷安縣

2.石家莊/保定出發:

G5京昆高速—淶水北互通—張涿高速—涿鹿北轉京新高速宣化方向—在膠泥灣轉入張石高速張北方向—G6京藏高速—懷安出口駛出高速—懷安縣城柴溝堡

3、導航出遊

懷安文化旅遊公衆號-一碼遊-遊在懷安-遊哪兒-導航

祝您順利到達

圖文:懷安文化旅遊

排版:文旅張家口

備註: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