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元代雜劇作品《陳州糶米》,意思是自尋死路,不知輕重,不知危險,在北京話、廣東話、東北話中,都有用到“作死”這個詞。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紅樓夢》和《西遊記》,也都出現了“作死”這個詞,唯獨《三國演義》中,沒有“作死”這兩個字眼,但是《三國演義》中,卻出現了一位十分“作死”的角色,他便是——楊修。

楊修、字祖德,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當時是太尉楊彪之子,楊修天資聰慧,學識淵博,舉孝廉後被任命爲丞相府主簿,因此也被稱爲“楊主簿”。初爲相府主簿時,曹操對楊修的學識極爲欣賞,“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有時候曹操甚至感嘆自己不如楊修,對楊修道:“我纔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然而,楊修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也深受曹操所痛恨,終於有一天,曹操寫信給楊修的父親楊彪,道:“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這封信,算是一種警告。

然而,楊修仍然不改本性,最終因爲雞肋之事,被曹操以泄露軍機爲名,軍法處置給殺了。“闊字謎”、“合字謎”,體現的是楊修的才思敏捷,本身這兩個謎團就是曹操所設,用來考驗手下謀士的,猜透這兩個字母,本來就無可厚非。而雞肋之事,楊修猜透了曹操的心思,並公之於衆,曹操本就生性多疑,留這樣一個楊修在身邊,是非常危險的,因爲楊修遲早會誤事,從這個角度解讀,楊修是死有餘辜。

當年曹操平定漢中,想要進攻劉備,卻因爲馬超阻撓不得前進,想要退兵又難以再次發起攻擊,一時間曹操猶豫不決。夜裏,曹操手裏拿着雞肋,一直在嘆息,一時間入了神,隨口說了一句:“雞肋,雞肋”。旁邊的夏侯惇以爲是口令,傳達下去,楊修聽到了,便道:“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

很快,周圍聲響驚動了曹操,他跑出營帳一看,士兵們匆匆忙忙收拾行李,曹操追問何故?夏侯惇將楊修的話轉述給曹操,曹操聽完大怒,下令殺了楊修。

然而,曹操要殺楊修,可能不僅僅是因爲“雞肋”這一件事,有人推測,還可能是楊修參與了奪嫡,所以被殺。當然,也有可能是各種原因糅合在一起,從曹操寫給楊彪的警告中,可以推測,曹操一忍再忍,最後實在忍無可忍,便殺了楊修,雞肋之事,僅僅是壓倒楊修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楊修作死的事件,不僅僅只是雞肋之事,還有一件更加瘋狂,那就是楊修毀了曹操唯一的一部軍事著作《孟德新書》。如果根據《魏書》,曹操確實寫過《孟德新書》:“太祖自統御海內……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

然而,曹操的這唯一一本軍事著作,並沒有傳世,而是神祕地消失了。於是《三國演義》中杜撰了這樣一個情節:

話說當年,楊修拿出曹操的《孟德新書》一看,直接說是仿造《孫子十三篇》的,旁邊的張松前來投靠曹操,卻曹操卻不禮遇他,本來就心懷怨恨,於是張松借刀殺人,拿起《孟德新書》看了一遍,隨後一字不差的背誦了出來,並說這是戰國無名氏所作的。

張松的潛臺詞就是曹操抄襲盜竊古人。其實這一切只是張松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曹操百口莫辯,一怒之下,將《孟德新書》給焚燬了。

而這件事的始作俑者,便是楊修。

雖然楊修智慧過人,但是他卻恃才傲物,毫不掩飾,可能有時候本是無心,但是口無遮攔展示自己的聰明,有時候也會誤大事。這便是楊修之死的原因。

楊修死後,曹操贈送楊彪許多禮物作爲補償,表示自己內心的愧疚。然而曹操此人極其複雜,他的這種舉動,是善意還是作秀,只有曹操自己心裏知道。

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

楊彪回答道:“愧無日磾(金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