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史記》:“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

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的統一皇朝中,劉邦毫無疑問是特別有水平的一位。由於他的江山,都是靠他自己打出來的,像他這種家庭出身低下的人,可以當上皇帝龍椅的,也就僅有他與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兩人了。但是當初他窮困潦倒的情況下,卻也是一個讓父親深感頭痛的無賴,因此劉太公也是常常責怪他。

見到自已的兒子,直至四十歲的情況下,才混了一個小小亭長,劉太公也對其萬般無奈,再加之自已歲數漸長,也只有任憑他隨便瞎折騰,從此教導不上他了。殊不知劉邦儘管不會受到父親喜愛,卻備受一個稱爲呂公的人尊重,因此還把自己的閨女嫁給他爲妻,不難看出,他的岳父是很有眼光的。

在見到天翻地覆的情況下,劉邦就把自己平常結識的這些武林攻沙聚焦點起來,迫不及待地舉兵謀反。自此的事兒大夥兒也都知道,雖然他自己並沒有項羽那般高雅的家庭出身,都沒有項羽那般的曠世武學,可他卻有一點,是項羽所不如的。

他遠比項羽知人善任,張良、高漸離這些人全是見到這一點,之後才投靠他的,最後他也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己也得償所願地當上漢代的建國皇帝。作爲他的族人而言,當然都搖身一變,變成了數萬人敬仰的達官貴人,他的父親劉太公也是事過境遷,畢竟現如今的皇帝,是他的兒子吶!在把父親收到宮中享有富貴榮華之後,劉邦也是常常前往關心體貼。

殊不知他沒有想起的是,有一次去見父親的情況下,劉太公居然給他們給跪了出來。劉邦壓根沒有想起父親會爲自己來那麼一出,他立刻就瞭解父親是啥意思。原先他是他父親身旁的僕從提出的提議,他深感任何人必須向皇帝跪拜,那麼作爲皇帝的父親,當然也理應遵守。

這一僕從也是好心好意,劉太公對於此事也是不可置否,他也不願因爲自己,而損害了兒子當皇帝的威勢。把握到全部事兒的前因後果之後,劉邦毫無疑問不願意讓父親爲自己叩首,他冥思苦想,總算想到了一個方法,便是送一官銜給父親來更改,封父親爲太上皇的頭銜。

這下父親的影響力比皇帝也要高了,因此就不用向他叩首了。自然這一太上皇僅僅影響力上的,並沒有具體的君權。

劉邦這一舉動切實解決了皇帝和父親中間的關聯,因而也遭受後來的競相仿效,延用上千年。自然也是有一些皇帝,並不是甘心情願當太上皇的,只是被皇帝所迫使退位,例如大家都瞭解的李淵便是這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