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簡稱“徽”,歷史地理名稱,古稱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現歙縣徽城,前四個縣現屬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徽州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稱爲安徽省。

徽州古民居,指的是徽州(今安徽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地區特有的蘊涵着深厚的地域特徵、凝結着徽州文化的特色古民居,以天井、高牆、鏤空石雕窗等爲元素,以西遞、宏村、呈坎等徽州古鎮爲代表,並在新安江—錢塘江流域一帶以古時徽商的商業爲紐帶形成的地域環境內得以發揚。值得注意的是,馬頭牆並非徽州民居獨有,不能以是否有馬頭牆來判斷是否爲徽州民居。

徽州古民居,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傑出代表。1999年12月,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

徽州在歷史上是個移民社會,中原的精英人士南遷後,汲取了中原和土著的文化精華,彰顯出巨大的包容性和創造性,徽州古民居體現了儒家、道家、釋家等多種文化的交融。中原地區農業文明發達,長期爲政治文化中心。其建築文化以北方官式建築爲基礎,強調儒家的倫理道德秩序。到了徽州後,徽民重視宗祠建設,維護同一氏族的權威,在建築中體現等級化,甚至直接用門聯、匾額體現封建的倫理秩序,廣設牌坊標誌。

徽州山多地少,人口多,可耕地較少。在爲數不多的平地上建造房屋,宅基地顯得比較侷促,民居的建築佈局緊湊。加上明朝時期,皇家對建築的規定很多,住房的等級也會根據官員的級別不同有所差異。明朝對建築規定森嚴,據《明史·輿服志》記載:藩王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王侯、官員按等級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間五架”之屋。

徽州民諺有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商在明清之際,馳騁中國商場幾百年,甚至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可見徽商的足跡遍佈中國。徽商的繁榮極盛,富可敵國,可見當時徽商的影響力。發跡後的徽商榮歸故里,大興土木,建造了很多的民居建築和祠堂、牌坊、書院等公共建築。

徽州很多村落四面皆山,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水口是進入村落的咽喉,在村民眼中水口關係到村落人丁財富的興衰聚散。爲了留住財氣,除選中好的水口位置外,還必須建築橋臺樓塔等物,增加鎖鑰的氣勢,扼住關口;同時也改善了村落的環境及景觀,形成“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總體環境特徵,使水口成爲徽州的村落庭園。除了水口林,還有根據風水“障空補缺”理論的需要,建造文昌閣、奎星樓、廟宇等建築,改變徽州的風水爲徽人服務。

天井是古徽州建築的一大特色,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採光、通風的作用。由於屋面檐口內朝天井,四周流水從檐口流入明坑,當地稱之爲“四水歸堂”,由於水主財,當地徽商非常重視,要“聚財氣”,“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這種建築設計正是該種想法在建築上的外化。此外,天井長寬比一般爲5:1,狹長形天井的採光多爲二次折射光,相比較自然光更爲柔和,使人感覺靜謐舒適。由於天井狹小,風沙塵埃干擾亦小,廳堂與天井之間很少設門,兩者通常融爲一體,人們坐在廳堂內就能夠晨沐朝陽,夜觀星斗。高大封閉的外牆隔離了自然,但天井又將自然引入,這正是古徽州的建築風格的具體體現。

徽州古民居中,多種文化的交融與滲透,形成了獨特的古民居樣式。梁思成先生曾說:“建築之始,產生於實際需要,受制於自然物理,非着意於創新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系統,及形式之派別,乃其材料環境所形成。”

徽州古代民居的建築雕刻藝術,作爲徽文化的顯著部分,歷經近千載風雨時至今日依然璀璨生輝。徽州古民居建築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磚、木、石雕刻,俗稱“徽州三雕”。可以說徽州三雕不僅是民居建築的組成部分,還是徽州獨特地域特徵的反映,更是徽文化的折射。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爲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成爲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與敦煌學和藏學一同被譽爲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明?湯顯祖《遊黃山白嶽不果》:“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郁達夫《屯溪夜泊》:“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都表達了對徽州文化的嚮往之情。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衆的衣食住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