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中國牽手日韓澳新與東盟十國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一協定框架囊括22億人口,佔據了世界人口的30%。原計劃印度也會加入到這一協定中來,但是莫迪政府出於"有中國就沒有我"的"強硬外交"心理,最後拒絕了這一協定的合作。但是,印度的退出對RCEP來說並沒有多大的損失。同爲人口大國,印度的人口基數雖然略低於中國,但是印度的人口增長率卻高於中國。但是,印度的GDP產值太低,工業規模和製造業規模並不大,很多都需要依賴於中國進口。所以,它的關係是,離不開對中國的依賴,但又不想"軟弱"的加入到這一協定。

當然,不得不說明一點的是,印度的這一做法起碼還是"有骨氣"的,最缺乏這一心態的,莫過於澳大利亞。這一長期與中國針鋒相對的國家,因做出許多過分的事情而遭到中國方面的反擊,經濟發展一敗塗地。在RCEP框架處於商討階段時,澳大利亞就積極與中國和日韓展開了磋商,澳大利亞商會和企業甚至"越過"澳大利亞政府,與中國國內的企業展開對話,尋求在RCEP框架達成後多方展開合作。對於澳大利亞商會來說,他們主要對中國出口葡萄酒,能源和其它商貿產品。幾年前,中國就已經成爲了澳大利亞的第一貿易伙伴,澳大利亞甚至對中國構成了3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也因爲這點,澳大利亞商會和民間企業總會像澳大利亞政府提出抗議,認爲澳大利亞政府單方面的"愚蠢行爲"令他們苦不堪言。現階段,中國在收緊對澳大利亞的貿易進口,諸多領域已經開始實施限制。另外,中國也在尋求取代澳大利亞商貿產品和能源供應的國家。對於中國來說,澳大利亞是"雞肋"般的存在,咀嚼的時候沒有味道,但放棄的話又覺得可惜。而澳大利亞政府可能也是出於這一點,纔敢於頻頻挑釁中國。至目前爲止,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仍舊是"五眼聯盟"的重要成員國,聯合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長期對華實施情報蒐集和共享。只不過,新西蘭做事低調,爲人處世圓滑,不像澳大利亞那樣"招人討厭",所以在中國國內,新西蘭的受歡迎程度要遠超於澳大利亞。

現在,澳大利亞加入到了RCEP,我們也得想想辦法,怎樣杜絕澳大利亞通過該組織從我們這裏繼續賺錢,然後又想辦法給我們搞事。過去,我們已經深刻體會到了"養虎爲患"和"白眼狼"所帶來的沉重代價。以越南爲例,在對越反擊戰爭中,越南倉庫和軍械有不少都是過去中國援助的,越南當時就是拿着中國援助的武器和糧食,與解放軍作戰。相同情況還有很多,例子更是數不勝數。現在,在對待澳大利亞政府的態度上,我們的確有必要使用一套新的思路。比如,在經貿合作中,如何避開RCEP框架,繼續對澳施加壓力。

RCEP是一項"意願性"的組織,他不會強迫各成員國強制進行經貿合作和交易,它誕生的背景,只是讓大家的貿易合作發展更爲方便,成本更爲低廉,在大框架的約束下,解決一些矛盾和分歧。但是,針對成員國與成員國之間的矛盾,RCEP官方是不會介入的。這就好比上合組織,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已經加入,但是在協同反恐的這一議題上,印度與其它國家的矛盾仍舊存在,合作意識更爲貧乏。很多時候,印度的想法都是"不出力就拿工錢",這顯然是不行的。

所以,從這些角度上來看,即使澳大利亞欣喜的加入到RCEP框架,也無法打破中國對它施加的壓力。眼下,美國大選結果已基本定格,拜登政府將取代特朗普政府領導美國。中國有一句俗語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這裏形容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也是再適合不過的。新上任的拜登政府是否會繼續執行特朗普時代的外交政策,這還很難說。雖然拜登政府早就表達了加強盟國合作的意願,但是美國國內的發展局勢不容樂觀,很難保證拜登政府到時會不會效仿特朗普政府,來個"摟草打兔子",專拿盟友開刀。如果這一情況發生的話,那麼澳大利亞將同時被中美所拋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