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数百位海内外管理学者、知名企业高层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出席了由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简称“C50+”)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此次论坛以“长期主义 价值共生”主题,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见解。

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教授,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朱武祥,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达实智能董事长刘磅等多位学者专家,对“长期主义 价值共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探讨,再一次为探索中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养分。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通过36年的行业研究,深刻阐述了自己对“长期主义 价值共生”的理解。他认为,唯有长期坚持、持续改进,中国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并且在世界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企业要有正确思维方式和使命担当,才能实现行业的“价值共生”。“长期主义 价值共生”的实质是敬畏规律,敬天爱人,利他之心和添彩增光。

以下为李新创分享内容速记整理:

从最早的机关到现在的规划院,我在钢铁这个基础行业干了36年。这个行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几句话:第一,强大的钢铁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二,钢铁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钢铁让世界更美好。第四中国钢铁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可以引领世界钢铁百年以上。第五中国钢铁还必须以绿色低碳智能有序高质量发展。

从这么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来看,我非常赞同实行“长期主义”。举两个例子,第一,规划院给行业做“九五”规划的时候,人均产钢目标是100吨;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人均产钢目标已经是1300吨。第二,从这次疫情来讲,全球经济总体低迷,但钢铁产量在全球下降的时候,国内钢铁产量却保持了不一般的增长,从去年的占全球产量的53%上升到今年超过全球产量的60%。如果不是靠长期坚持的技术支撑,这些目标和数字都实现不了。

当然,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发展,还包括围绕社会需求长期提供优质服务。这几年中国钢铁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钢铁绿色革命,超低排放已成为全球最严标准。这个行业已经是国内大产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有可能引领未来世界上百年的历史。以百年为计,就必须长期坚守,我们引领不是光靠规模,而是靠绿色、靠产品、靠服务,靠为用户创造价值。唯有长期坚持,唯有持续改进,中国产业才能在世界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说完产业,再说规划院,它的发展也要遵循相同的原理。规划院有50年的历史。经过近20年的打拼, 从1998年的人均创收1万到2018年人均创收达到300万,今年疫情情况下人均创收近400万。在全球咨询业能达到这样水平的机构也是少数,这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样要坚持“长期主义”和共同进步,要有使命感。

从一个单位领导的角度来看,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就是“价值共生”的意义。要做到“价值共生”,至少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企业要有准确的定位;

第二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来领导这个企业,要有使命担当;

第三要有到位的激励机制。

没有这三点,“价值共生”就无从谈起。

思维方式决定结果

我把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归纳为五个字:“高、广、深、速、满”。

“高”是高度、“广”是广度,“深”是深度,“速”是速度,最后是“满意度”。

1、“高度”就是掌握规律

我们给企业做咨询,首先要寻找特殊规律也就是每个企业的特殊性,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还要遵循阶段规律,谁都不可能超越今天到明天,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想要掌握规律,企业需要付出巨大投资,不断提升技术,提前是认识规律,为行业和企业提出方向。

2、“广度”就是要跳出自己看自己

跳出企业看自己,跳出国门看自己,同行学习只能进步,跨行学习可能让你飞跃。

3、“深度”就是深入浅出必须具备可行性

以上这三个度是前提。

4、随后是“速度”

要贴近用户的需求,快速反应,通过我们的互联网和新技术,快速做出解决方案,这是根本。

5、最后是“满意度”

我们既要近期满意,还要中期满意、长期满意。学会以近期促进中期,以中期促进长期,科技驱动发展,最终实现环境的平等、公平、进步。

这五个维度的思维不仅对个人、单位,对所有行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才是“价值共生”。

最后总结下我理解的“长期主义 价值共生”的实质:

第一敬畏规律;

第二敬天爱人;

第三利他之心;

第四添彩增光。

这四点连起来才能丰富我们的“长期主义”和“价值共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