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樓蘭國,稍懂歷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它是我國古代西北部的一個小國家。樓蘭之名始見於《史記》的所載,又名鄯善國,位於如今的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

很多讀者對樓蘭的認識,都是通過唐詩名句得知的。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七首《從軍行》中的第四首詩作,就曾這樣寫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還有宋朝詩人辛棄疾的詩作《送劍與傅巖叟》中也寫道:“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在這些詩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樓蘭國的印象非常不好,甚至懷有憎恨,那麼樓蘭國究竟做錯了什麼?會引得人們深懷敵意。

文獻記載,在公元前1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樓蘭國就已經存在了。當時中原地區是七雄爭霸的格局,在中原的西北部並存着樓蘭、月氏、匈奴等小國。

當時匈奴的實力還很小,周邊還有東胡和大月氏,另外當時戰國七雄之間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胡人入侵先攜手抗敵。所以那時候匈奴也不敢覬覦中原,和樓蘭可以說平起平坐。

秦末漢初,漠北草原之上出了一個霸主,冒頓單于。他殺父奪位,此後又擊敗了東胡和大月氏,一統草原,而且趁此機會奪取了當年蒙恬收復的河套地區。這時候樓蘭開始臣服匈奴,匈奴也開始對中原漢民族構成威脅。

當時大漢初定,劉邦意氣風發準備御駕親征,誰知道卻被冒頓單于大軍圍困在了白登,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登之圍”。後劉邦雖僥倖逃脫,卻從此不敢與匈奴正面交鋒,開始採取和親政策,養精蓄銳。

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一改過去對匈奴安撫、忍讓的外交態度,開始以軍事實力強行換取和平。另外,爲了孤立匈奴、開拓貿易路線,漢武帝先是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查各類情報,隨後又多次派兵解除匈奴對各國的控制,與許多西域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當時樓蘭身處交通要道,是漢朝使者的必經之路,那時候樓蘭臣服於匈奴,所以樓蘭王在匈奴的授權下,常常對經過的漢使實施抓捕,這樣的行爲毫無疑問觸怒了漢武帝。

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派大將趙破奴率軍數萬進攻樓蘭。在漢軍的絕對優勢下,樓蘭王被俘,樓蘭歸附於漢。等到大漢撤軍後,匈奴又開始威脅樓蘭對自己臣服。

漢武帝於太初元年(前104)再度對樓蘭用兵,這次樓蘭王再度被俘虜,面對漢武帝,樓蘭王也是無可奈何。樓蘭作爲一個飄搖的小國,註定成爲大漢和匈奴之見交易和用兵的棋子。

後來,在匈奴國爲質的侍子安歸成爲了樓蘭王,開始對匈奴言聽計從,並且和匈奴進行聯姻。自此,樓蘭成爲了西漢的心腹大患。而在西漢爲質王弟尉屠耆則是投降了西漢。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樓蘭就一直被中原人憎恨。漢昭帝元鳳四年,漢朝派遣刺客傅介子去前往蘭,將安歸刺殺,並且立尉屠耆爲新的國王,將樓蘭改名爲鄯善。

爲了防止匈奴人再度來襲,朝廷專門派出了一支漢軍在那裏屯田守備。神爵二年(前60),爲了加強對西域的統治,漢宣帝下令設置西域都護府,樓蘭便是其中一員。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樓蘭都依附於中原政權,它先後臣服於曹魏、西晉、北涼、前秦等,還依靠着中原的支持發展壯大,一度成爲西域最強盛的七大政權之一。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時,熱衷於開疆拓土的太武帝爲了更加通暢地連接中原和西域,選擇了消滅樓蘭。太平真君九年(448),存在約六百年的樓蘭古國徹底宣告滅亡。

隨着戰亂和氣候的變遷,樓蘭國最後逐漸被黃沙掩埋,消失在了茫茫大漠裏。直到二十世紀初,它才被瑞典探險家發現,纔開啓了一段對其追溯的歷史。

由此可見,樓蘭國在歷史上被中原文化痛恨的原因,不外乎兩種。

其一是,樓蘭時常背叛,導致商路不通;二來是出於統治者維護絲綢之路的戰略目標,說到底,樓蘭其實也身不由己。

樓蘭滅亡於北魏,到了隋唐時期,匈奴也改朝換代被滅,那時候與中原對峙的遊牧民族是突厥。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曾多次對突厥用兵。

這時候文人們,邊塞詩人們,回想起漢朝和匈奴的關係,不得不借用樓蘭來抒發一下感情。唐宋詩詞裏的“樓蘭”,更多的是一個文化符號,是必勝的信念,也是情感的寄託。

讀者們,關於“歷史上的樓蘭古國”,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