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頭卡車窗視頻截圖。

11月14日,安徽馬鞍山某工廠門口的私家車中,一名男童因被車窗卡住脖子,哇哇大哭。

凌先生和工友們發現之後,一邊幫忙尋找家長,一邊試圖打開車窗施救。幸運的是,最終孩子被成功救下。

但這件事還未結束。凌先生將此事拍了一段視頻上傳網絡,並稱這個視頻發出來是爲了警戒一些家長,不要把小孩丟在車上。不料男童媽媽發信息告知凌先生需刪掉視頻,如不刪除將對其進行起訴。

對此,網友吵翻了天。有人認爲,應對凌先生見義勇爲救娃的行爲予以認可,家長應表示感謝之情。但凌先生在未取得家長同意,就擅自上傳含有未成年人隱私信息的視頻,其行爲並不妥當——他在上傳視頻之前,應先徵求家長的同意,並將孩子面部和車牌號採取打碼處理,避免暴露未成年人的重要隱私信息。

也有人認爲,對家長一方來說,對方事後私自發視頻到網上確有不妥,但人家也並無惡意,何況是救了自己孩子,完全可以通過心平氣和的溝通,用平和的語氣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以起訴相威脅。

人人都有可能是信息的生產者,隨手拍已經成爲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平衡好傳播與隱私的界限,是當下應當思考的課題。

2015年,《華西都市報》曾報道過《成都177處公共區域監控被網絡直播 市民覺得不舒服》。報道顯示,在一家名叫“俺瞧瞧”的網站上,可以看到遍佈全國各地的熱點景區、城市街景以及企業、商鋪的實時情況。而成都恰好有177處攝像頭“入圍”。

試想,當你在街頭逛街時,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在網上實時直播;當你到餐廳喫飯時,你點的什麼菜,甚至連談話內容都有可能被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知曉。這顯然很難讓人擁有“安全感”。

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的社會中,數據正不可避免地成爲支撐商業運轉的重要資源。但值得警惕的是,隱私不應該成爲技術進步的犧牲品。

從法律上來講,未經允許就轉載或上傳當事人的聲音及畫面,涉嫌侵犯隱私權或者肖像權。

面對無處不在的攝像頭,我們應當擁有說“不”的權利。同時,沸騰君(xjb-feiteng)也希望,大家平時在生活中能夠多注意一下,拍攝視頻時也要尊重他人應享有的隱私權。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吳興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