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會有太多人相信,與本田CR-V、豐田RAV4瓜分着緊湊型SUV市場的日產奇駿,在此之前僅僅進行過2次換代,但事實的確就是這樣。

誕生於2000年的日產奇駿最初在北美市場進行銷售,那個時候所有的奇駿都叫作X-Trail;而從2007年開始,奇駿在北美使用上了Rogue這個新名字,而把X-Trail之名送給了亞太市場,包括東風日產合資國產的版本,就是使用的這一英文定名。

明年我們將會在中國市場迎來第四代日產奇駿,而在此之前,它的美規版本已經呈現在了消費市場面前。雖說國產版使用着與美規車不同的英文名,但一直以來,二者除了動力總成與配置規格會有所差別外,它們實質上仍是同一款車。

外觀設計

與軒逸、天籟這些轎車產品不同,日產在SUV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新一代V-motion家族設計語言。

爲了保持這臺大傢伙在視覺上的穩重感,它的進氣格柵並沒有向下一直延伸到保險槓內。獨立的V型主格柵與保險槓內的梯形下格柵對立而置,它們將同時提升引擎的進氣效率以及車頭的整體空氣動力學結構。

分體式大燈的出現令我們有些意外,這種常常被美國車、歐洲車使用的燈組樣式,近些年已經很少被日本汽車製造商使用,其很大一個問題就在於,很難真正帶來視覺上的完美協調性。很可惜,日產在決定使用分體式大燈之前,似乎也沒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日行燈、轉向燈與遠近光燈之間的分區處置,看上去是足夠激進且個性的,然而嵌入在導流孔的部分卻有些過於寬大, 這會讓上下燈組分區顯得有些比例失調。對於還是要強調穩重感的第四代奇駿來說,這種個性大燈似乎有些違和。

從側後方看第四代奇駿,比起現款車上大量圓角處置,新車的棱角更加分明且帶有強烈立體感。與此同時,在打造底盤包圍、運動護板等外部套件時,有更多塊狀隆起結構會繼續強調車輛身上的硬朗感。

尺寸空間

4648/1839/1699mm/2705mm並沒有明顯提升,甚至於與國產型號對比,其車身長度、高度與軸距,還出現了-27/-23/-1mm的縮減,這與同級別細分市場的通用做法相悖。

可在海外的靜態乘坐測試當中,第四代奇駿仍是A級SUV市場中的佼佼者。後排座椅當中,180cm乘客的腿部餘量仍能輕鬆達到2拳以上,在具體測量中,它已經比新一代RAV4多出55mm。更重要的是,高個子也能夠在座艙中獲得1拳的頭部空間,這將有助於放大座艙的體感寬度優勢。

關於儲物,第四代奇駿升級了自己的乘員艙與後備廂的隔板分層。其中,靈活、更智能的快速摺疊隔板,不僅能夠讓奇駿滿足家庭用車過程中的大體積儲物需求,也能實現後備廂有效分區,以滿足不同種類貨物的存放與快捷拿取。

內飾設計

車艙當然會是比外觀更精彩的部分,現款奇駿那老態龍鍾的模樣已經消失。儘管中央觸控屏並不像RAV4那般寬大,也不像大衆探嶽那樣富有科技感,可9.0英寸的懸浮屏幕仍通過手機互聯、語音識別控制等多重交互功能,追趕上了其它日系競品科技升級的步伐。另外,12.3英寸數字儀表盤即便是在北美市場,也僅提供給最頂配型號。

很可惜,我們還無法接觸到實體車進行車機系統測試,可夾雜了更多分層擋板與金屬裝飾的駕駛艙,與足夠讓我們對日產奇駿刮目相看了。

動力總成

PR25DD型號2.5L自吸發動機取代了現款中的QR25DE型號,在美規車型當中,這將會是全系的唯一動力系統,其184Ps/245N·m的動力參數也會略高於現款車型。

傳動上,與新發動機相匹配的仍舊是CVT無級變速箱,但更換爲了首發於日產天籟中可模擬8速的新一代CVT。新變速箱更高的平順度將有利於搭配四驅系統的奇駿,在複雜路況環境下進行連續換擋操作。

在最後

許多看過美規車型測評的讀者朋友,都將第四代日產奇駿稱爲向豪華市場發展的一代,而包括組成三屏聯動的10.8英寸抬頭顯示系統、BOSE高級音響系統、打孔真皮座椅以及ProPilot高級輔助駕駛套件等等,的確也會讓奇駿顯得更高級。可就從車輛的綜合設計與定位來說,日產奇駿仍會繼續放在家庭用車環境中與CR-V、RAV4競爭,至於未來會不會搭載天籟身上的那臺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在已經共享了傳動系統的情況下,這"20年以來首度帶T"的可能性,我們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