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採兒又被大家催着出育兒書了。

明星育兒綜藝已經催生了不少經典教育案例,星爸星媽們教育名場面都要被喫瓜羣衆放大了研究。

但是這個節目裏除了女明星們的教育理念和態度,也有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教學相長,尤其是萌娃們在觀衆眼皮底下一步步完成自我成長,而我最愛看的是這部分。

就說昨晚刷屏的這期《新生日記》, jasper因爲追求完美拍攝效果,且沒有買到合適的道具(閃電俠的衣服)而刪掉視頻,惹媽媽應採兒生氣。事後,Jasper對着每個鏡頭道歉,大家都誇應採兒的教科書式教育又多了一則案例。

令所有爸媽們感同身受的應該是,教育大概是他們人生中做過最艱難的項目,殘酷事實是現實中99%以上的教育都是無效的,即使我們耗盡畢生功力和努力,也不保證一定能教出一個好孩子,所以看節目我們會無數次發出天問:這是怎麼做到的?

尤其是,說陳小春應採兒是標準的虎爸虎媽沒人反駁吧,但小小春卻是公認軟萌可愛的小甜椒,《爸爸去哪兒》裏他對暴躁上火的陳小春喊話至今是萌娃綜藝top級的名場面。

謝娜在綜藝裏說過,有一次發短信應採兒:“採兒爲什麼會生一個暖男?”結果應採兒直接來了句:”他不這麼懂事,活得到現在?”

是啊,有這樣的虎媽虎爸,活到現在,還長成了這樣的小甜椒!什麼樣的育兒方式,才教出如此高情商且高逆商的孩子?

看到綜藝裏對所有鏡頭道歉的小小春,也許很多父母都懂了。但該出書的,我看不止虎媽應採兒。“虎媽”應採兒的逆商教育又出圈了?

很少有星媽會承認自己是虎媽吧,應採兒自己說自己是虎媽,還說一直教育孩子,世界不是圍繞他一個人轉的。

虎媽帶着一家人合體上綜藝《新生日記2》,又誕生了綜藝名場面。

起因是Jasper給弟弟hoho拍攝閃電俠電影,

但是應採兒沒給他買閃電俠的衣服,傻孩子自己把拍攝的視頻刪了,又瞪着大眼睛自己告訴了媽媽應採兒。

應採兒聽完情緒就爆炸了。

姥姥也教育孩子刪除別人的東西的時候要徵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尊重別人的行爲。

聽完媽媽和外婆教育Jasper就喫不下飯了,一個人很委屈地上樓,回到房間後又自己拿起對講機跟導演溝通道歉,導演組問他爲什麼要刪視頻呢?孩子聽完情緒徹底失去管理。

但導演組暖心安慰Jasper拍的視頻很好,孩子心情平復後就行動起來,一個個屋子走過去,對着每個鏡頭說了對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應採兒還說餘怒未消,對着Jasper吼:你老看着我幹嘛。

氣得姥爺當場就護着孫子教訓起女兒:你怎麼當媽的?

這裏有些觀衆還質疑應採兒是不是太嚴厲了,但接下來應採兒接受採訪的一段話又讓人折服。

她談到了許多父母不太注意的“逆商”問題。

因爲“抗壓性對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現在小孩子童年都過得很好,所以很怕在受到一點壓力後就爆炸”。所以用自己的方式告訴jasper該如何接受失望,應對壓力,其實是教給了孩子調整情緒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隨便被困難摧毀。

另一句令人共情的金句是:“不能覺得東西不好就毀掉”。

這件事最後有了圓滿的結局:感到萬般委屈的Jasper獨自冷靜後主動對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得到了對方的諒解和安慰。又對着每個鏡頭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回頭看應採兒第一時間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又引領小小春完成了自我反省,而不是強加一個結論讓孩子接受。

另一個應採兒近期出圈的教育名場面也出自該節目。

節目中應採兒帶小小春通過玩拼字遊戲學習中文。結果Jasper好多字都不認識,甚至之前學過的字都忘記了,整個過程中還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應採兒氣到走人。

小小春這才感到母親的低氣壓,堅持玩了一整拼字遊戲,才委屈地哭了。

故事的反轉是應採兒調整好情緒之後,找到 小小春對他說:“我知道學習不是好玩的,但是中文你必須要學。”

還再一次強調,你要麼專注的學,要麼就讓這種學不會的痛苦一直圍繞着你。

這件事出圈不僅是因爲應採兒堅持中文學習的必要性,更因爲她的教育中嚴厲又帶着母愛。

這些教育名場面連起來,更讓人意外地特別感動。因爲應採兒的教育細節不光呈現的是一場育兒的過程,更啓示我們每個父母所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教育命題:如何嚴愛結合帶孩子?

應採兒的做法是認真且嚴肅地引導:孩子出錯絕不姑息,孩子學中文不上心馬上下死命令。

但在教育的過程中,應採兒的教育細節又讓人能感受到,她的教育是令孩子自己也能共情,不會讓教育流於說教。所以——應採兒育兒故事最觸動我的點,其實是讓小小春獨立成長

從《爸爸去哪兒》到《新生日記》,小小春圈粉無數,應採兒和陳小春的教育也激發了越來越多的討論。

但應採兒教育理念的本質是什麼?真的只是虎媽式教育嗎?

前一陣應採兒錄製綜藝《童言有計》時,朱丹說因爲朋友誇讚1歲的女兒有音樂天賦,趕緊買了一架鋼琴回家。

應採兒直呼:大錯特錯!

然後說出自己的張良計:當Jasper提出想要一架鋼琴時,應採兒心裏很高興,畢竟她也希望兒子擁有周杰倫王力宏的音樂才華。

但應採兒忍住了,她告訴Jasper太貴了,家裏沒辦法買,如果你真的要的話,你就要好好學,然後有一天生日的時候送你。

激發孩子不勞而獲和主動爭取的育兒策略孰優孰劣呢?每個爸爸媽媽肯定有自己的答案。

另一場她和朱丹的教育辯論也很有趣。

應採兒說到拒絕孩子浪費食物,她自己也是, “我不會點多,因爲我怕浪費,我最討厭那種藝人點餐,一下子點一桌子,喫不了就丟掉”。又說一家人在一起喫飯,家長習慣性地把孩子愛喫的飯菜推到他面前,應採兒會告訴孩子,我們可以等,等到這道菜轉到我們這裏再喫。

朱丹很驚訝說:會不會給孩子定的規矩太多?應採兒也驚了:這都是基本禮儀啊。

可以看出應採兒和朱丹都是用心育兒的星媽。生完孩子之後,應採兒大量減少了工作量,每年有4個月的時間,她不拍戲,不接活動。

在寒暑假的時間,會帶着小小春完全迴歸到自然的生活狀態。

比如會和小小春一起去摘草莓,還會陪着孩子去上料理課,帶着Jasper戶外滑雪,讓他在投身戶外運動。

但應採兒的教育方法,卻並沒有單方面輸出爲人父母的無私奉獻,而是身體力行地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

即不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教育孩子永遠不要停止思考。

她教給小小春的不止是知識、技能,還有思想和方法。因爲人生的難題不會只有ABCD四個答案,只有從A想到Z,孩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應採兒說過一段自己的教育經歷,就是小小春小時候,也特別不聽話。

因爲Jasper是姥姥姥爺帶大的,難免存在隔輩親現象,但應採兒就敢於向傳統教育方式說不,他們家裏有個有些壞了的櫃子,櫃子的門特別容易夾手,小小春對大人的警告並沒有放在心上。

應採兒乾脆直接叫小小春到她面前,讓他把手伸出來,然後直接把小小春的手往櫃子裏面一放,孩子當場就疼得哭起來,手拉出來一看,都紅了,就再也沒有碰過那個櫃子了。

有時候可以看出應採兒的教育真的夠狠,比如她被拍到過帶小小春上街,孩子撒潑打滾不肯回家時,她說的是:我等你滾完,你滾吧,無理的要求我不會答應。

結果小小春從此再也不在街上胡鬧了。

有次大家看到應採兒整潔的客廳都讚歎說,肯定是她花功夫收拾了,因爲誰家孩子不是把玩具丟得亂糟糟呢?

結果應採兒不屑地說老孃纔不會去收拾,因爲她告訴過兒子,客廳是大家的,不是他一個人的,他的玩具不能堆在客廳。如果他想玩玩具,就在專門的房間裏玩,而且玩過之後要自己收。

這些育兒方法其實都貫穿着一個理念:就是爲孩子制定邊界,讓孩子久而久之習慣了這個邊界,這纔是教育。

她還在節目中提到,小小春小時候自己出於興趣選擇了小提琴,學了一段時間遇到了瓶頸,不想學了。她拒絕了兒子,嚴格督促孩子必須堅持下去完成課程。

當記者會不會擔心兒子因此討厭她時,應採兒再次貢獻新的金句:“他討厭我不要緊,他可以討厭我,只要他能變得優秀就行。”

但這裏的優秀指的不是學會小提琴,而是幫孩子建立一種不輕易放棄的獨立意識。

由此可以看出應採兒教育的分寸:虎媽虎爸也不是永遠要對孩子特別的苛求,而是讓孩子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堅持做對的事情。

虎媽式教育背後又是那熟悉的五個字——愛,尊重,肯定。

在看過這麼多應採兒教育案例後,也許在教育中掙扎的父母都能收穫一點點小小的鼓勵:世界上有千萬種不同的靈魂,你的孩子不必和大家都一樣,也不必是最優秀的那個,但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是啊,教出小小春的,當然還有陳小春

小小春最早圈粉不用說是上《爸爸去哪兒》,當初陳小春和應採兒結婚大家還替未來的小小春擔心,一對爆脾氣的父母會教出怎樣的孩子呢?會是魔童降世嗎?

奇妙的是,給這對夫妻加成的,竟然能就是他們二人產生奇妙化學反應的兒子。Jasper性格也不像魔童哪吒,像敖丙。

但教育不可能是一個媽媽一個人完成的,要是爸爸的教育不行,也不會有小小春。

大家都知道小小春在《爸爸去哪兒》有個外號叫“捧場王”。

節目中“村長”用鍋碗瓢盆來演奏音樂的時候,安靜的小小春被吵到站在門口都不敢進去。但是後來當“村長”問他:“我的演奏好聽嗎?”,他突然笑容如春暖花開般綻放,一邊真誠鼓掌一邊用港譜說:“好好聽!好好聽!”

小少爺嗯哼一開始離不開爸爸,也是Jasper安慰他和他玩起了遊戲,還故意輸給了嗯哼讓他開心,後來還特意找村長要了一塊巧克力安慰嗯哼。

爸爸們都去捕魚,只剩鄧倫照顧孩子們的時候,鄧倫夾菜給小小春,他碗裏還有東西沒喫完,卻跟鄧倫說:“我喫過了, 好好喫,我先喫完這個,謝謝~”

要是我生出這麼個兒子簡直做夢都要笑醒,天天要抱着孩子親一百遍,可他爸爸是陳小春。

上節目之前陳小春就坦言,自己是不遷就孩子的嚴父。

剛開始父子間完全不熟的狀態,陳小春還曾經因爲脾氣太兇而上過熱搜。後來節目組特地給陳小春應採兒回放了之前參加《爸爸去哪兒》的一些畫面,虎媽應採兒還批評陳小春太兇了,怎麼當爸爸的。

但小小春一直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上:爸爸我永遠愛你。

節目組讓他命令爸爸一件事,他小聲說:希望爸爸每天和我做好朋友。

這樣的話說出來一般人早就萌化了,可萌化不了陳小春。

有一期小春哥暴脾氣根本控制不住,抱着沉重的石頭找房子,還要顧着孩子,中途就不耐煩了,嫌孩子走得慢,乾脆撇下小小春自己走了,還對兒子怒目。

換成普通孩子,估計要瑟瑟發抖。可小小春不是普通孩子,他舉起喇叭軟軟地問着爸爸,Can you stop angry now?

結果爸爸陳小春也繃不住,乖乖投降,拉下面子向兒子道歉:“對不起,你可以原諒我嗎?”

用小春哥的話說,他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段對話。

這一波操作,小小春穩贏,不但沒被爸爸壞脾氣嚇到,反而影響了爸爸,讓爸爸學會懂得跟兒子進行溝通,彈幕都誇應採兒把兒子教育得太好了,小小春帶爸爸上了一次《變形記》。

但教育是要靠比較的,後來楊爍也來上節目,觀衆才發現陳小春和楊爍的育兒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陳小春雖然脾氣不好,但對孩子也會有溫柔的時候,會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有反省自己的錯誤,甚至會帶着吐槽求大家不要傷害兒子。當然小春哥多慮了,大家擔心的是你。

但後來看到楊爍的教育方式,陳小春也忍不住在節目裏說:“他好像太兇了吧?”

相比之下陳小春也是春風化雨過的。

比如在選房子的環節,和楊爍一樣他們也是選到了很差的房子,楊爍的反應是吼得兒子找不着北,而當小小春覺得房子太臭太髒,不願意進去,陳小春是很耐心地給兒子講道理:“爸爸小時候住的就是這種房子哦,要學會珍惜眼前的好不好?”

陳小春是說真的。

他小時候,最初住的是底層人聚集的籠屋。初中只讀了一年就輟學,就被父親扔到農村去,下過田、放過牛……

14歲的時候爸爸跟我他,這個家就交給你,然後拋下一家人跑到鄉下過生活去了。家裏很多年就靠媽媽的工資過日子。

大概是這樣一個年少的經歷,纔會讓他不太會表達感情,也難怪一開始不會做好爸爸。

但陳小春內心是柔軟的。

他成名了賺錢了,在鄉下給爸爸修了房子養老,帶着媽媽一起住。

央視搞過一個演藝圈十大孝子的推選,陳小春拿過這個獎。上臺說感言的時候,泣不成聲。因爲陳媽媽05年因爲癌症去世,當年爲了給媽媽治病,陳小春訪遍了香港和內地治的名醫——“只想要把我媽媽的壽命延長一點’”。

後來每每提到媽媽,他就忍不住淚目——覺得自己“沒做好,沒做夠。”

而當年陳媽媽其實教不了他什麼,最多是陳小春出去做木工做到手上都是刺,陳媽媽晚上回來就着微弱的燈光幫他一根根拔掉,邊拔邊哭。

但這其實也是最好的愛的教育,事實證明陳小春硬漢的外表下藏了一顆溫柔的心。而當他自己開始教育下一代,又完成了一場奇妙的傳承。

每個爸爸,無論在外有多麼尊貴的身份和地位,在家都要卸下一切包袱,在孩子面前,也更應該做一位朋友,而不是管教。

小小春見到新朋友有點怕生,陳小春馬上教導兒子要有禮貌,小小春立馬和新朋友打了招呼。

在孩子不聽村長講規則的時候,他立刻教育孩子認真聽別人講話。

但當他自己做錯了,會拉下臉對孩子道歉。

所以哪怕陳小春脾氣不好、說話很兇,但小小春並不會真的害怕爸爸, 在教學相長中長大的小小春,才這麼可愛軟萌,去年陳小春在演唱會上宣佈二胎,他是現場最興奮的人,還跑過去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親親!

說到底,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讓每一個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生命成長方式。如何跟家人相處,是所有人一輩子的課題。因爲教育永遠是從家庭開始的。

也是這樣一個個綜藝裏的瞬間,讓我確認所謂教育,不僅是父母單向度的教,也包括教育過程中的學。

父母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者。許多他們教育的時刻,也在接受孩子的反哺。家長要做的,不是灌輸者,而是成爲帶領孩子找到自己、認識自己的生命教練。

所以虎媽應採兒虎爸陳小春怎麼教出個小甜椒?

答案是他們沒有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即便是做父母,也把小小春當做獨立、平等的個體。

教育孩子也不等於做虎爸虎媽,最關鍵讓孩子懂得獨立成長,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漫長的一生中,成爲最好的自己。

雖然應採兒一次次被催着出教育書,但也不意味着她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就像《請回答1988》裏說的,“爸爸是第一次當爸爸。”同理,媽媽是第一次當媽媽。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

而應採兒、陳小春和小小春這個育兒故事最動人處,其實是觀衆看到了一場父母和孩子在教學相長之間的惺惺相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