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據國家郵政局預計,今年“雙11”期間日均快遞業務量將達4.9億件。隨着一件件網購的“寶貝”發貨到家,快遞包裝問題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資料顯示,我國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並呈快速增長趨勢。今年7月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快遞綠色包裝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部署快遞綠色包裝標準化工作。多地也在加快行動,紛紛出臺有關工作時間表。

《2019年度快遞市場監管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一則以喜,快遞業務量超600億件,增量再次突破100億件,對世界快遞業增長貢獻率超過50%。一則以憂,《報告》還指出,面向“十四五”,我國快遞業面臨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郵政治理變化帶來的新挑戰,主要體現在高質量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供給體系不完備、中高端價值鏈服務能力不強、國際供應鏈參與度不高、網絡銜接不通暢、區域城鄉不均衡、綠色發展能力有待提升等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綠色發展能力確實有待提升“減肥”。

衆所周知,快遞用的塑料袋往往成分比較複雜,主要由化工材料、生活垃圾等再加工而成,含有有害污染物質,不能重新加工,也不能降解,大多數只能填埋或焚燒,具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由此可見,綠色發展能力確實有待提升。

可是,目前我國針對快遞包裝的法規都只是一個規範標準,並不具備強制性,而像快遞的塑料包裝袋也不在“限塑令”的限制範圍內,就導致快遞垃圾的管制變成了灰色地帶,快遞公司自然會在利益的驅動下,採用最低成本方式來包裝快遞。此外,消費者對快遞垃圾回收利用的積極性都不高,大部分的快遞包裝都無法做到回收利用,而是被當着垃圾扔進了垃圾焚燒廠。

“包糉子”式的快遞包裝帶來海量垃圾,給環境帶來的傷害巨大。因此,快遞包裝如何“瘦身”和有效回收利用,已成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快遞包裝產業鏈各主體應聯動合作實現產業鏈整體“綠化”,對增加的成本,國家政策扶持一部分,商家和物流也要給予一定補貼和支持,消費者也要承擔一部分。其次,具體從快遞企業和電商商家實際操作看,筆者認爲,應從源頭強化快遞包裝的管控,儘量避免過度包裝。

此外,應探索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快遞包裝回收的機制。消費者可預約快遞員回收廢棄紙箱等,“快遞箱回收積分返利”獲得返利。筆者建議,可由電商企業發放抵用券等方式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回收後統一消毒清潔後再利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