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最近出了部爆款美劇《The Queen’s Gambit(後翼棄兵)》,13.3萬人在豆瓣打出9.1的高分。

片子講述孤兒Beth Harmon如何從地下室開始一路打怪,贏過大師博戈夫,摘得國際象棋冠軍的故事。

這個迷你係列只有7集,我上週末一口氣刷完。對決畫面迅速、緊湊,即使看不懂西洋棋也沒關係。

飾演女主的Anya Taylor本人模特出身,擁有一雙神經質且美豔的眼睛。

她孤獨、憤怒、酗酒、藥物上癮、原生家庭破碎、有自毀傾向……但她是個會下棋的神童。

聽起來很燃、很俗。

說起來,此劇在今天的一大看點,是Beth Harmon的女性身份。

因爲 國際象棋歷來被公認爲是“男人們的遊戲”。女玩家是少數 (美國國際象棋聯合會表示,在其74000名會員中,有大約10500名女性),更不要說在故事發生的60年代了。

事實上,女主Beth是虛構的角色,人物原型被認爲接近於另一個世界冠軍 Bobby Fischer的女版 。

但 真正在男性世界中打破刻板印象、殺出一條血路的,是1976年出生的“匈牙利超級少女”Judit Polgár(朱迪特·波爾加),她在15歲時成爲國際象棋特級大師,打破了Bobby Fischer的紀錄。

Judit Polgár纔是“那個時代真正的女王”。

曾執教Judit的前國際象棋冠軍Pal Benko說:“她很危險。她下棋不像女人”。

這是1991年,當時輿論依然覺得女人有心理缺陷,不可能進入世界頂級水平。

於是Judit開始頻繁的參加男子比賽,並表示,如果女人用心,她們有時候可以比男人做的更好。

2002年,她擊敗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Garry Kasparov。 這是女性選手第一次擊敗世界頂級選手。

如今《後翼棄兵》這麼火,但 可能只有Judit Polgár才知道頂尖女運動員在棋盤對決中的真實處境。

於是有人問她,你怎麼看這部劇?Judit說,這部劇很不可思議、也很似曾相識。

但有個地方被美化得過頭了:“男選手們對她太好了”。

真正的女棋手,可不是爽劇女主

當劇中最後一集的Shapkin輸掉比賽時,他勇敢地承認了失敗,向她伸出屈服的手:

“他們對她太好了,這在現實中從來沒發生過”,Judit說,“ 還有些人會拒絕跟我握手”。

當她不斷在世界排名中攀升時,男性經常對她的能力發表 貶低性的評論,並開一些自認有趣、實則傷人的玩笑。

Kasparov曾評價Judit,“有才華,但並不是很有才華”,“我們能一起比賽的機會渺茫”。Kasparov認爲國際象棋是“所有運動中最暴力的一項”,下棋唯一的目標是證明自己比其他人強,而“ 女人是較弱的鬥士”。

在一篇題爲“爲什麼女性在國際象棋中不行”的文章中,印度選手Koneru Humpy說,男性只是更好的棋手。“這是被證明的,你必須接受它”。

Judit的大姐Susan說,她在比賽中“沒有贏過一個健康的男人”。因爲男人在輸給女人後總會有藉口,比如“一定是我頭疼。”

波爾加家的“神童三姐妹”

對於另一位國際象棋特級大師Jennifer Shahade,YouTube上的評論依然有 “她也沒有特別漂亮阿”這類對頂級棋手的侮辱。

Shahade說,當她在國際象棋夏令營時,一位客座講師告訴女孩們,女人本身智商就稍低。另一方面,棋類運動在女性中缺乏羣衆基礎。“看不到有女性在玩,所以自己也不去參與了”。

國際象棋特級大師Jennifer Shahade

女性下棋也面臨更多的公衆挑戰。

1986年,17歲的Susan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男子世界錦標賽資格的女性。但國際象棋聯合會(FIDE),不承認女性的參賽資格。她很傷心( FIDE最終改變了政策,將其改名爲世界錦標賽) 。

國際象棋、圍棋這樣的運動,是分“全性別組”(俗稱的男子組)和“女子組”的。

男子組的獎金不僅大大高於女子組,賽制也更爲合理(並非奇葩的淘汰賽制,上屆棋後也依然需要從第一輪開始打)。

世界象棋聯合會(World Chess Federation)甚至爲女性創造了一些頭銜,比如“女特級大師(women grandmaster)”。

儘管國際象棋似乎是男女平等競爭的比賽,但從歷史上看,很少有女性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全球1700多個正規大師中,包括Judit在內只有37名女性。目前,只有中國的侯逸凡位列前100名,排在第88位。

侯逸凡是94年的江蘇姑娘

侯逸凡在2017年前後頻繁棄賽,以此抗議賽制疑似不公,因爲“她持續在對決中,被分配到積分更低的女性對手”:

比如2017年直布羅陀國際象棋公開賽(男女混合),男棋手數量遠超女棋手。但她 在10輪比賽中竟遇到7名女棋手(有專業評論員計算,發生這一巧合的概率爲千萬分之五)。

而不能與同等級(男)選手較量的結果,是 間接導致她的積分縮水。然而抗議得到的結果是“機器隨機編排”。

女棋手總能遇到女棋手。嘿,就這麼巧。

在最後一場對決中,她使出明顯的自殺式招法,僅在5個回合內就快速輸掉比賽。

事後她向棋迷道歉,但正如她自己所說, 這麼做是爲了所有女棋手的共同權益:“一些事情發生了,我們應該積極看待,看到好的一面,並且 站出來向前走,而不是倒退回去。”

“我在一個氣氛非常特殊的家庭中長大”

經常看心理學八卦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嗯,Judit……怎麼有點眼熟?

沒錯!她就是那個著名“神童三姐妹”中的小女兒!老大Susan是女子世界冠軍,二姐Sofia是國際大師。

波爾加家的神童三姐妹,一定程度上是“非典型結果”。

Judit的父親是匈牙利心理學家(和業餘西洋棋愛好者)László Polgár,他想要證實自己的一個猜想: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只要有適當的訓練,任何孩子都可以在任何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功。

於是他和妻子克拉拉選擇了國際象棋比賽作爲測試他們想法的場地,用他們自己的孩子作爲實驗對象。

László和妻子沒讓三個女兒去學校,而是從小在家教她們德語、英語和高級數學(三人都會多國語言,Susan能流利地說包括世界語在內的七種語言),他們偶爾會游泳,打乒乓球,每天都會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但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國際象棋。

László相信, 女孩們在國際象棋上的成就不僅會給她們帶來成功。更重要的是,這會讓她們開心。

Judit說,“我在一個氣氛非常特殊的家庭中長大。 社會(甚至父母)經常破壞女孩子們想要提高自己的努力,但我的父母恰恰相反,他們支持我,爲我開拓道路”。

和其他女棋手不一樣的地方是, 小時候的Judit不參加女子比賽,只參加男子(全性別)比賽——“對我來說,這很自然。我從5歲開始,長大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成年人和男人比賽”。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讓女孩參與一種男性主導的運動,本身已經是一項壯舉。

當時的輿論也普遍認爲,女性在棋類運動中不敵男性,是因爲她們“不夠具有侵略性”和“體力不支”。

今天也同樣如此:

“男生輸了要幹回來,女生就想着不如去逛街”

“因爲男的都不讓着她們,所以開了個女子組”

換句話說, 她的父母沒有說她“不行”,沒有給她文化期望和偏見。“堅信天賦無關緊要”這一信念,也可能保護了Judit在失敗時不會失去動力。

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常常隱藏着“女孩不行、女孩脆弱”的規訓。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的一份研究報告引用了1993年對100所小學教室的研究,發現:男孩在課堂上隨意發言的次數是女孩的8倍。 但當一個男孩大聲發言時,老師通常無視“舉手”的規則而表揚他的觀點,但 女孩僅會被提醒舉手 ;老師們更看重對男生的反饋而不是女生的。 老師對女生的回應是簡單的點頭微笑或者OK,但對男生的回應是表揚、批評、 糾正 ;男孩們被鼓勵自己解決問題,但是老師們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女孩 ;據《紐約時報》2017年發表的記者蘇珊·希拉(Susan Chira)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一直髮現,在公司辦公室、城鎮會議、學校董事會和美國參議院, 女性被打斷的次數更多,男性主導談話和決策。 ”

Judit說:“我曾經被引用爲活生生的證據,證明女人可以和男人以一樣精英的水平下棋。15歲時,我成爲世界上最年輕的大師,打破了 Bobby Fischer30多年前創造的紀錄。 結果我沒能成爲世界總冠軍,但我一直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在巔峯時期,我是世界排名第8的選手。”

“我一直都知道爲了成爲最強的球員,我必須和最強的對手比賽。只在女性中間下棋對我的發展毫無幫助,因爲從我13歲起,我就是其中的頭號人物。我需要和我那個時代的其他主要(男性)大師競爭:像加里·卡斯帕羅夫、弗拉基米爾·克拉姆尼克和維斯瓦納坦·阿南德這樣的大師,我會繼續擊敗他們。”

“我相信我和其他非常成功的女性一樣堅強,她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自己的能力。我的同僚們終於接受了我,雖然多年前他們確實對我區別對待。 ”

她想成爲的是競技場上最好的人,不分性別。

有時候刷刷現在的高分劇,會覺得這個時代的文藝創作陷入了一種“懶惰”。

它忘記描繪一個棋手應該如何應對失敗和混亂的思緒,以及在棋盤之外,一個女性如何與刻板印象和自我意識廝殺。

他們只是假裝某個神經質的天才女孩兒贏得了一切。

Reference:

nytimes:How ‘The Queen’s Gambit’ Started a New Debate About Sexism in Chess

theguardian:Judit Polgar: 'Everything was about chess'

chessbase:Women’s Chess and equal footing

psychologytoday:The Queen's Gambit In Reality

潘攻愚:侯逸凡在直布羅陀公開賽故意輸棋孰是孰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