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也就是宋仁宗嘉佑二年,這一年北宋王朝舉行了可靠。這次科考表面上看起來和以往的科考沒有人任何差別,不過真正的狀況並不是這樣。這次科考可以說真的是神仙打架,我們熟悉的宋朝很多名人都參加了這次考試。比如蘇軾、曾鞏等,雖然高中了,但連前三都沒有進入。

這次科舉考試的前三名是,狀元是章衡,榜樣爲竇卞,探花爲羅凱。這三個人成績雖然是當時最好的,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誰。但是,其他高中的人我們肯定知道。這屆科考一共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科388人,就是說有388箇中了進士。如果我們知道這裏有誰的話,就知道這屆科考的厲害之處了。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

這兩人和他們的父親蘇洵被稱爲三蘇,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成員,文章寫得非常好,在歷史上影響非常大。尤其是蘇軾,在整個宋朝,他的詞都是數一數二的,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當然他在其他方面造詣也非常高。再看一下蘇轍,雖然他沒有蘇軾名氣大,但成就依然不小。蘇轍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曾鞏、曾布兩兄弟

對於這兩兄弟,我們比較熟悉的也就是曾鞏了,因爲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寫得非常好。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再看一下曾布,他的名聲並不好。曾布雖然不乏才幹,但在宋史中卻被列入《奸臣傳》,政治生命被捲入北宋後期白熱化的黨爭,政治立場較爲中立,在哲、徽二帝時期的鬥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程顥

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一定會學習到這個人,因爲他是宋朝時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爲“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其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爲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整個明清盛行的思想,都是程朱理學。可以說他的思想影響了兩個王朝。

張載

張載被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他的教育思想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用。

可以說這屆科舉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誕生了很多政治、文化上的領袖人物。不過前三名卻都被人忘記了。這種事非常常見,我們對歷史上的狀元能記住的確實非常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