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走進佛山市名洲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名洲紡織”)的染色二車間,整齊排列的多臺染色機正高速運轉,幾名工人通過智能操作板操控設備。很快,這批產出的面料將運往位於廣州的服飾加工廠。

名洲紡織所處的紡織業,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外貿萎縮最顯著的產業鏈之一。今年來,名洲紡織佔了七成份額的出口訂單一度停擺。面對困局,該企業果斷“轉舵”,投入2000多萬元專門開闢內銷生產線,實現逆勢增長,打贏了一場訂單保衛戰。名洲紡織預估,今年全年的銷售額有望同比增長20%。

最難熬“旺季” 大手筆技改提內銷產能

名洲紡織於2007年在三水區大塘工業園建廠,堅持走中高端產品路線,主要爲專業戶外運動品牌迪卡儂提供保暖面料,訂單大多來自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

今年初,隨着疫情的發生,外貿訂單被取消成爲出口紡織企業共同的難題。名洲紡織董事長劉清海記得,農曆春節過後,名洲紡織是三水最早復工的企業之一,公司復工後趕了約3個星期的外貿訂單,但不久後國外疫情蔓延,讓本該是“金三銀四”的紡織旺季“泡了湯”。

“很焦慮。”在紡織行業從業30多年的劉清海說,那是名洲紡織近年來最難熬的“金三銀四”,他曾一連幾天接到客戶電話,被告知訂單取消或出貨延期。當時,該企業約九成員工已經返崗,車間所有設備停機,倉庫裏囤了產值約6000萬元的面料。

佛山市名洲紡織有限公司的印染車間內。

“如果什麼也不做,企業會虧本、人員會流失,對未來發展十分不利。”這時,劉清海做了大膽的決定,通過大手筆新增內銷產能,追回“消失”的訂單。4月,名洲紡織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專門開闢了一條內銷生產線,還新招聘了40多名員工。

對於這條全新的生產線,該企業進行了兩大方面的創新:一是對準內銷市場需求,在面料纖維、款式風格、產品概念等方面進行了區別於出口產品生產線的處理;二是通過工藝升級,實現了更節能環保、更高效率的生產,以用水爲例,該生產線的浴比低至1∶3~4,染一缸布的用水量可比傳統生產線節省一倍多。

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半年,這條內銷生產線爲名洲紡織帶來了近2000萬元產值。

及時搶客戶 前10月銷售額約爲1.9億元

對於紡織出口企業來說,在訂單萎縮、庫存高企等挑戰下“出口轉內銷”,有助於消化庫存,加快資金回籠,加大了企業的利潤額和資金週轉率,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不過,市場蛋糕縮小,競爭者衆,內銷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也讓不少紡織企業遭遇滑鐵盧。

以此觀之,名洲紡織憑什麼能大手筆技改,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快而準取得“轉內銷”的成效?

關鍵在客戶。“疫情前,我們主要接迪卡儂的單子,由於產能已經開到最大值,一些國內客戶的單子做不來。當我們‘轉內銷’,他們就成爲了潛在的客戶羣體。”名洲紡織企管部部長姬俊鋒告訴記者,近年來,名洲紡織銷售以外貿訂單爲主,對於內銷的單子“有選擇地接”,要重點看付款條件和客戶實力。

佛山市名洲紡織有限公司的印染車間內。

當名洲紡織通過實施技改項目,產能爲“轉內銷”準備就緒,企業銷售團隊第一時間和國內客戶取得聯繫,爭取訂單。到5月份,隨着新生產線實現規模化量產,名洲紡織爲更多內銷品牌代工生產,用內銷訂單彌補了部分損失,保障了企業生產的基本穩定。

“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劉清海說,5月下旬,外貿訂單逐漸恢復,名洲紡織度過了艱難時期。今年上半年,該企業的訂單量、產值均與去年同期持平,前10個月的銷售總額約爲1.9億元,有信心全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0%。

重研發創新 外貿內銷比例調至“五五開”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劉清海看來,名洲紡織有效扛住“黑天鵝”挑戰,技改、找客戶是一時之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的研發和創新積累。

十多年來,該企業一直堅持研發新工藝、新技術,推出新產品。建廠之初,名洲紡織就設置了研發部,十多名成員每天忙於對接客戶需求、推敲新工藝。研發部經理王立文說,每年,名洲紡織投入研發費用600多萬元,一年下來推出數十個布種。研發團隊習慣提前一年研製出新布種,爲應對市場新需求做好準備。近幾年,企業還投入了數千萬元用於升級設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佛山市名洲紡織有限公司的印染車間內。

如今,名洲紡織車間裏少有見到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他們一般是在操控設備或檢查面料情況。企業創新和特色產品,成爲名洲紡織在外貿市場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也在疫情期間不斷轉化爲搶訂單、穩發展的硬實力。

劉清海說,紡織行業的傳統旺季即將到來,名洲紡織要進一步加大轉戰國內市場的力度,推動外貿和內銷訂單比例從“七三開”調整到“五五開”。

最近,該企業的車間裏正在醞釀又一場技改革命,通過後整理設備連線,優化生產線,進一步提高流轉速度,加快生產效率,爲出口轉內銷“再添一把火”。

記者手記

打好“底子”應時而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名洲紡織憑藉着好底子、好口碑,應時而變,走出了一條果斷而冷靜的自救之路。

出口走不通,轉內銷;訂單告罄,轉產做口罩防護服。疫情全球蔓延,這是不少紡織類企業採用的自救選擇。名洲紡織董事長劉清海表示,名洲紡織未曾考慮過將轉產防護用品作爲“救命稻草”。“短期投資也不是我們的風格,而轉產也只是企業突破困局的一時之舉。”他始終認爲,人們的生活和穿着離不開紡織品,只要能拿出好產品,就能贏得市場。

建廠十多年來,名洲紡織堅持創新研發,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名洲紡織在練好內功的同時,沒有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該企業雖以外貿訂單爲主,但內銷訂單佔比也一直維持在三成左右。有選擇地接下內銷訂單,爲企業在國內積攢下不少潛在客戶。疫情來襲,在最難熬的時段,名洲紡織選擇出口轉內銷,不僅挽回損失,更是實現了逆勢增長。

由此看來,無論是危機突圍還是長遠發展,終歸要靠人才、技術。未來,名洲紡織還要不斷積澱,進一步做強自主品牌,走出企業發展新天地。

來源:佛山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