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永不褪色的軍裝,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發揚艱苦奮鬥精神。”11月13日,何志敏邊用手擦拭軍裝上的落灰,邊回憶起那段軍旅歲月。今年62歲的三水人何志敏,曾經是一名鐵道兵。1981年退伍後,他開始收集鐵道兵軍用品,擺放在三水一家小店鋪裏。至今,徽章、小電臺、軍靴、號角等大大小小的收藏品已有上千件。 這家店鋪沒有名字,不對外營業,只在牆上懸掛着“鐵道兵戰友之家”這幅字,時常吸引有心人駐足參觀。這裏不僅是一個集納藏品的地點,也是他與戰友交流感情的“第二個家”。

何志敏。

戰友們的情感交流站

1978年末,何志敏背上行囊,告別父老鄉親,與200多名同鄉子女一同踏上了參軍之路,爲國家與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一朝參軍,一生光榮。”何志敏說,他從小就嚮往部隊生活,有一種軍人情結。也因爲這份情懷,退伍時,他將用過的被子、挎包、軍鞋等通通郵寄回家,希望能把承載回憶的東西留存下來,這也是他收藏的第一批軍用品。

“中國有三分之一的鐵路都是鐵道兵修的。”何志敏自豪地說,入伍兩年多時間裏,他都是鐵道兵裏的汽車兵,負責運送鋼軌、水泥等修建鐵路的物資。

說起當時參軍的情景,何志敏激動萬分,拿出在軍營裏冬天穿的棉大衣、棉褲,說到:“南北方氣候差異很大,我也是慢慢才適應過來。我們修的是北京到通遼的京通鐵路,施工環境和生活條件很艱苦,沒有先進的機械設備,每天喫的也都是饅頭和高粱米,就這樣過了兩年多。”

何志敏告訴記者,他在三水還有500多名鐵道兵戰友,他們大多數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入伍當兵的。

如今,何志敏和戰友們還會相聚在店裏,看着曾經用過的物品,回首過去的歲月,分享退伍後的經歷。“令我很感觸的是,廣州有一名退役軍人,他穿着軍裝和草鞋來店裏,一坐就是一個多小時。一邊拍照,一邊回憶他當兵的日子。他說即使生活富裕了,也要發揚鐵道兵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何志敏說。

何志敏擺放收藏品的店鋪。

鐵道兵的精神傳承者

在這家小店鋪裏,不同時期的鐵道兵軍用品整齊放置在玻璃櫥櫃裏,呈現出很強的歷史感和藝術觀賞性。何志敏介紹說,鐵道兵部隊作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既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又是社會主義的保衛者。平時,一方面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另一方面又隨時準備執行作戰任務,履行其搶修、搶建,維護戰區鐵路交通暢通的職責。

爲了這段銘記歷史,引起更多人對愛國主義的共鳴,40年來,他走過北京、西安、廣州、廣西等地,努力追尋鐵道兵的足跡。收藏期間,他通過朋友介紹、去收藏市場等方式收集鐵道兵軍用品。碰上好的藏品,他都會查閱相關歷史書籍,併發給一些老收藏家鑑別真假。“退伍後,我從事了貿易工作,賺來的錢一部分用於收集軍用品,一部分作爲家庭支出。”

除了自己收藏,何志敏還將藏品送給三水區博物館,不僅保護了軍品文化遺產,還將這份愛國情懷延續下去。在2014年,他捐贈了光榮軍屬牌匾、軍號、軍用水壺、鋼盔等4件軍用品。

何志敏說:“其實,每一件軍用品都有他的主人,都是一段歷史的記錄,都在講述一個故事。”

一直以來,何志敏都在推廣軍品收藏文化,以收藏物品的方式,讓大衆感受歷史、緬懷先烈。在收藏物品之餘,他還會和戰友下鄉演出,或者到敬老院去義務演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他們有一個鐵道兵文工團,外出表演時,經常穿着何志敏收藏的軍大衣,演繹部隊生活,唱起鐵道兵之歌。

“謹以此書,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週年,獻給爲鋼鐵動脈浴血奮戰的鐵道兵。”何志敏翻閱《鐵道兵歷史文獻畫冊》,念着首頁寫的話,再一次陷入了回憶中,他說:“這本書我參與了資料收集,看到照片上,戰友們在半山腰,腰上拴着繩子,拿着鐵錘鐵鑿的樣子,讓我動容。今後,我會繼續追溯鐵道兵的光輝歷史,傳承鐵道兵精神。

來源:佛山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