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8日,是第21個記者節。我與記者的工作緣分始於7年前電視臺25個月的記者工作經歷。而在此之前和之後,我一直是個熱衷於新聞宣傳的業餘通訊員。無論是企業工作,還是教育崗位,都有我較爲敏銳的新聞視角。趁今天這個節日,我來談談人生中這份記者工作的成長與歷練,表達我的記者情懷。

準備下井採訪井下作業工人。

2013年7月,我通過電視臺的招聘考試,被聘用爲縣級電視臺的一名編外記者。加入這個團隊,對我來說,充滿全新的挑戰。在這裏,我是一名“大齡”記者,也是一名毫無相關工作經歷、毫無專業層次的“菜鳥”記者。如此“半道出家”,一切真的是從零開始。

在沒有進入記者工作前的通訊歷練

實習階段,我對新聞格式把握不準,總是把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寫成充滿優美詞語的散文化抒情。讓值周改稿老師大傷腦筋。經過一段時間的“轉型”,我漸漸地掌握了新聞格式和套路。但是,現場拍攝的畫面構圖還是存在許多缺欠。正如許多人私下裏對我提出的置疑那樣:一個倉庫保管員能做好記者嗎?頂着這些重重壓力,我不斷地激勵自己,通過實戰磨鍊和虛心請教,發揚“笨鳥先飛”和“勤能補拙”的工作精神態度,一點一滴歷練做好每一個記者工作環節流程。

一直以來,我的性格是屬於內向憂鬱型的,交際溝通能力比較差。剛開始出去拍攝新聞時,站在領導面前總有些膽怯,自己總是很不自信,不敢多角度選擇最佳位置取鏡。慢慢地,我感受到拍好每一組鏡頭,就是記者工作的一個重要要求。於是,更加壯實了膽子,大膽地跑到最前面,捕捉最佳鏡頭。如此不斷地克服了性格上的自卑感,讓自己不斷地成長起來。

都說“熟能生巧”,經過半年的歷練,漸漸地我進入了工作角色狀態。成爲臺裏可以獨當一面的專職記者。在新聞採訪上,無論是面對處級領導、縣直部門還是鄉鎮機關,都能迎刃而解。以至於我成爲整個電視臺新聞出稿率最高的記者之一。

採訪足跡

記者工作是充當黨和政府宣傳中心工作的“喉舌”,每一條新聞宣傳報道,都要始終站在黨和政府正確的輿論導向。這就要求每一個記者的思想境界要保持高度一致,要遵循實事求是的新聞原則,遵守新聞職業道德操守,用事實說話。

在家採編鏡頭,壓縮工程,傳送至電視臺

兩年來,我就是這樣在記者工作崗位上,得到了性格上的成長曆練、業務上的進步歷練和思想上的純青錘鍊。同時,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做好一名記者,就要具備:高站位全局觀、時效性責任觀和接地氣羣衆觀等三個重要的“基本觀”。努力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深入田間地頭、鄉村農戶,挖掘反映基層羣衆心聲的社會時效新聞,弘揚社會正能量,傳遞社會最強音。記得2014年教師節前,我獨自一人深入邊遠山區,夜宿採訪一位“走教”教師的崇高師德,《“走教”教師李子桃“一個也不能少”》成爲當年教師節頭條新聞,也評爲年度好新聞一等獎。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好新聞獎

兩年間,我先後評爲崇左市優秀新聞記者、年度電視新聞作品獎和走基層新聞作品評選獎等多個榮譽獎狀。這些,都是我在記者工作崗位上歷練成長的集中體現。

新聞榮譽

2015年9月,我考上了教師崗位,重返校園,教書育人,追求我的初衷夢想。雖然我離開了記者工作崗位,但我還是不忘做新聞的初心。2017年國慶,我用自己的第一份年度績效買上了一臺攝影機,接着還添置了照相機,做起了業餘通訊員。電視臺、報紙上還能時不時地刊播我的新聞採寫。用我自己的話說,走進校園我是一名教師,走出課堂我就是一名通訊員。正是因爲我的執着堅守,我的宣傳報道不斷在《左江日報》《崇左新聞》《今日廣西》《百家號》等媒體平臺上刊用、播出。我被評爲“2019年度左江日報先進通訊員”。

通訊報道

新聞已經成爲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還利用美篇等新媒體及時、準確、高度做好校園各類活動報道。在平臺內外,我還是自覺擔當起社會新聞的的記錄者、守望者和傳播者,堅持做好通訊員工作,這便是我的新聞初心。

新聞初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