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患者來問,血壓到底控制到多少才達標。都說140/90mmHg是標準,可是有人血壓到180mmHg都覺得沒事,還不管不顧。也有人血壓剛到150mmHg就發生了腦出血,猝然離世。中老年人都在關注血壓的高低,無非就是想知道血壓降到多少纔是安全的。

不妨先來聽聽兩位患者的降壓經歷。

羅先生今年68歲,患有高血壓16年,他有一個好的習慣就是會記錄自己每次測量血壓的結果。他有一個專門的小本子,上面都是血壓值,還會特意標出140/90mmHg以上的血壓值,換藥或者調整用藥劑量的時候也會記下來,有頭暈、頭痛等不舒服的情況,也都記在小本子上。這其實算是他自己的一份健康檔案。16年下來,羅先生和健康人一樣工作和生活,沒有發生任何的併發症,而他一直都拿140/90mmHg作爲自己的降壓目標。

廖先生患有高血壓4年,確診時才只有38歲。因爲年輕,所以他並沒有太重視高血壓。四年以來,表面看來他一直都堅持喫着藥,但其實說忘就忘。他也會測量血壓,但都習慣於睡前測,一般都在晚上10點左右。而且,因爲早上經常忘記喫藥,他都是在晚上再補上。廖先生也一直把140/90mmHg作爲降壓目標,照他所說,每次測量血壓一般都能控制在140/90mmHg左右,所以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很放心。可是,就在幾天前卻查出了腎病,而且已經很嚴重了,估計以後都得靠透析活着。

倆人都是以140/90mmHg作爲唯一的降壓目標,按理說血壓也都達標了,結局應該不至於太差。可是爲什麼一個高血壓16年安然無恙,一個高血壓4年就被併發症纏身呢?

首先,要關注一天24小時的血壓波動。

表面看來,倆人的降壓目標確實是一樣的。但是,羅先生測量血壓是一天內連續的,有記錄的,而廖先生測量血壓是一天內定時的,沒有記錄的。人體的血壓在一天24小時內也處於不斷波動的狀態,正常情況下呈“兩峯一谷”的現象。也就是說,血壓在早晨6:00-9:00點和下午16:00-18:00處於高峯時段,之後逐漸下降,到凌晨00:00-2:00點達到最低值。

按理說,每天定時測量血壓也沒錯,可錯就錯在廖先生選擇了睡前測量血壓,而這個時間段的血壓幾乎處於一天中最低的水平,比晨峯值要低20mmHg左右,部分人羣波動範圍甚至高達40-50mmHg。也就是說如果你睡前測量的血壓是140/90mmHg,其實一天內其他時間段的血壓大都高於這個水平,晨峯值可能高達160/110mmHg,甚至還要高。

應對措施:基於此,有條件的患者最好做一個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幫助測量一天內的血壓波動情況,以此來確定具體的血壓控制標準。正常情況下的血壓控制標準大概爲:

6:00-10:00應該控制在140/90mmHg以下;10:00-16:00應該控制在130/80mmHg以下;16:00-18:00應該控制在140/90mmHg以下;18:00-22:00應該控制在130/80mmHg以下;22:00-5:00應該控制在120/70mmHg以下。

其次,血壓的控制標準也因人而異。

不同時間段的血壓控制標準不同,不同人羣的血壓控制標準也有差異。其實,對於所有成年人來說,140/90mmHg這隻能算是一個基礎的合格線,因爲老年人大多存在動脈硬化,可以把合格線適當放寬至150/90mmHg。但是,合格線只能是最低的要求,無論任何年齡段的人羣,如果耐受的話,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對於50歲以下的成年人來說,最理想的血壓標準應該是120/80mmHg以下;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最理想的標準應該是130/80mmHg以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能耐受的話,最好也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除了年齡的影響外,血壓的控制標準還得考慮疾病因素的影響。比如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慢性腎病患者等,他們本身就屬於高風險人羣,如果血壓控制不好的話,風險會加倍。所以,對於這些患者來說,血壓的控制標準更爲嚴格,無論任何年齡段,都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這是屬於他們的合格線。

應對措施:找專業醫生,評估個人風險,然後找到合適自己的血壓控制標準,千萬別大意。

總之,血壓合不合格,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來看,不能想當然地以爲沒有症狀,血壓就是正常的,也不能單純地以爲血壓控制在140/90mmHg就行了。最好的辦法是先做一個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全面瞭解個人的血壓情況,然後根據醫生的指導,制定自己的降壓目標,該干預就干預,該喫藥就喫藥,保證血壓達標纔是最關鍵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