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戶

標題:建議密雲區外地車牌限行,官方回應:暫時條件尚不成熟,暫不推行

目前中國至少有9個城市限行外地車,並且在限制駛入範圍的同時也規定了限行時間,但是在限行城市中只有北京的限行條例最爲完整,修改完善次數最多,且限制力度最大。

012019年11月1日起,外地車只能在京行駛84天

其實早在2017年北京就針對外地車限行政策進行了修改,將駛入五環路需辦理進京證,擴大至駛入六環路需辦理進京證,但是由於外地車數量的持續增加,加劇了北京道路擁堵情況,所以在2018年再次修改了外地車限行政策。

2018年6月15日,相關部門公佈了新的限行政策,規定從2019年11月1日起,外地車駛入六環路以內行駛需辦理進京證,且每次只得辦理7天,每年只得辦理12次,這就意味着外地車全年在京只得行駛84天。

同時辦理進京證後並非暢通無阻,仍需遵守早晚高峯限制條例,早7點-9點,晚17點-20點,禁止在五環路主路、輔路及其以內以及大興區部分道路道路行駛,同時還需遵守尾號限行規定,並全天禁止在二環路主路(全線)、長安街及延長線新興橋(不含)至國貿橋(不含)之間路段以及天安門周邊多條限定的路段行駛。

02外地車限行是爲緩解道路擁堵,並非便利個人

上文早已提到過,之所以提出外地車限行政策,是爲解決北京道路擁堵問題,經報道目前北京城區早晚高峯路網擁堵指數均在8.1以上,其餘時段道路擁堵指數也相對較高,雖然這和道路規劃以及停車位規劃有很大關聯,但汽車總量卻佔了重要因素,所以限制外地車無可厚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外地車限行是經過多方論證和實地考察才推出的,且限制範圍大多都是道路較爲擁堵的區域,而遠在六環外的郊區,卻不存在擁堵問題,近期有人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官網留言:建議對外埠小客車在密雲城區限行。

正文中更提出了兩項限行優勢:1.有利於環保,2.緩解擁堵。說到這筆者就想問問了,密雲堵嗎?環境污染真的和外地車有很大關係嗎?很顯然這兩個優勢均不成立。

首先來說擁堵問題,密雲區佔地2229.45平方千米,城區面積約爲42095.9畝,是北京市土地面積最大的區縣,同時2019年常住人口約爲50.3萬人,這種人口密度哪怕多集中在密雲城區,也遠遠無法造成嚴重擁堵的局面,那何來緩解擁堵一說呢?

再說環境污染問題,北京目前共有約600萬輛機動車,按照密雲常住人口50.3萬人來計算,哪怕人均一輛也才佔總量的8.4%,如果真的將這些車輛全部停駛或許還有可能解決所謂的環境污染問題,但是人均一輛車更不現實,再加上其中還有諸多京牌車輛,所以密雲區限行外地車對環境污染貢獻真的並不大。

可能有人會說貢獻雖然不大,但是累加起來就很可觀,那麼筆者也想問一問,那是否需要北京市16410.54平方千米範圍內全都限行外地車呢?

另外外地車駛入北京雖然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由於搖號政策的影響,外地車的實際擁有者真的都是外地人嗎?又有多少本地人也在借用外地車的便利呢?同時駕駛外地車的人又爲北京的經濟、生活帶來了多少貢獻呢?

至此可以肯定的是限制外地車的風真的不能跟,這不僅是站在北京全局發展的基礎上,更站在了個人利益的角度,所以筆者認爲此次相關部門影響範圍較廣,暫時條件尚不成熟的回應很正確,也很合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