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江湖有江湖的規矩,同樣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國際政治局勢。國家與國家之間其實都是適用於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很多小的國家爲了得到生存發展空間,就不得不抱一些大的國家的大腿。

比如最近大家熟悉的納卡事件,一份停戰協議,阿塞拜疆整個國家爲之歡騰,而亞美尼亞整個國家卻陷入混亂,爲什麼?還不是因爲這個協議不利於亞美尼亞,那麼儘管如此,爲什麼亞美尼亞還要簽訂這個協議呢?

說白了,還是拳頭硬不過人家,只能自己喫下暗虧。如果用國際社會這套法則,也就是抱的大腿沒有起到庇護自己的作用。

所以說抱大腿其實也是一個技術活,要是抱錯了,受傷的就是自己。同樣當大哥的也應該有大哥的風範,不能小弟受欺負了,卻在旁邊袖手旁觀。

而有這麼一個大哥,不但沒有大哥的風範,卻還欺負自己的小弟,那麼這個國家是誰呢,那就是原蘇聯。

蘇聯這個國家我們很熟悉,它是十幾個國家聯合成立的政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它涵蓋東歐的大部分,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它也是在二戰期間成爲了超級大國,也具備了與美國抗衡的實力,而我們國家也一直以蘇聯爲我們的老大哥,無論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蘇聯都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這樣的國家其實應該受人尊敬的,但是老大哥卻幹起來欺負小弟的事情,這樣的老大哥自然也就難當大哥了,那麼蘇聯到底欺負過哪些過哪些國家呢?

中國

這個事件還是因由1958年的長波電臺事件有關。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中蘇關係逐漸升溫,並且當時的中國外交政策很明確,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對蘇聯陣營靠攏。我們的工業化其實就是在蘇聯的幫助之下建成的。如果沒有蘇聯的鼎力相助,中國工業化的起步時間要向後推遲不少年。

但是這種友好的關係直到1956年,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並提出了“三和路線”,中蘇兩國的意見分歧開始加大,隔閡也逐漸加深。

赫魯曉夫提出的“和平過渡”、“和平競賽”、“和平共處”,本質上是想和美國一起統治世界,在赫魯曉夫的構想裏,依附於蘇美兩國的其他國家,都要以兩國爲中心發展,並且赫魯曉夫要求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也都要服從“三和路線”,要在外交政策上和蘇聯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要爲蘇聯的利益讓步。

而真正的導火索就是1958年4月和7月,中國向蘇聯提出要求,希望蘇聯能信守承諾,幫助中國發展核武,但蘇聯回覆,要在中國南海建設長波電臺,還要搞聯合艦隊,這個實際上就是想通過軍事滲透,達到控制我們的目的。這背後的風險, 看看如今的韓國和日本,便能明白了。

從這以後,蘇聯不僅撤回了援助我們國家的專家,而且關係越來越差,甚至還發生了珍寶島戰役,那麼作爲大哥爲什麼還欺負小弟呢?說白了還是國家利益,國家間的往來,也都是以國家利益爲首要前提的。

匈牙利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中祕密報告對斯大林進行全面否定之後,共產主義下的東歐各國紛紛出現了持不同政見者。

在匈牙利,因民族歷史的愛國主義狂熱,使這種動盪局面進一步升級。1956年10月23日晚上,布達佩斯科技經濟大學的一批學生在布達佩斯的一個廣場集會,並推倒了斯大林雕像。這小集會迅速吸引了其他人,一起加入抗議。連匈牙利士兵也加入了抗議,一起把帽子的蘇維埃星撕毀。受鼓勵後,人羣決定橫渡多瑙河和朝議會大廈前進,人數至少100000人。

儘管示威者的要求相對地溫和,但是匈牙利保安警察(祕密警察)向人羣開火,殺死上百人。人民於是翻轉警車和放火,並從工廠工人手中得到大量武器,匈牙利保安警察的總部被人羣圍攻。

當局設法支援被圍攻的祕密警察,但是在反叛者也充斥着前法西斯分子及極右翼反共分子,也有濫殺非武裝共產黨員及匈牙利軍人家屬的暴行。這也導致示威向暴亂化變質。

最初蘇聯相信可以與匈牙利的新政府合作:蘇軍開始撤出,兩名以前遭受拉科西迫害的領導人:納吉·伊姆雷和卡達爾·亞諾什分別被任命爲總理和黨第一書記。

納吉上臺後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宣佈匈牙利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尋求一種中立地位,使匈牙利成爲類似於奧地利和瑞士這樣的國家。

這怎麼能忍呢,這樣蘇共自然開始在匈牙利使用軍力,也就導致了流血事件的發生。歷時十三天的事件給匈牙利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據不完全統計,經濟損失相當於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一九九一年匈牙利當局公佈了一份當年的絕密報告:事故中死亡人數共計兩千七百人,其中體力勞動者一千三百三十人,大專院校學生四十四名,中學生一百九十六人。另有約二十餘萬匈牙利人逃往西方。

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20日10點多鐘,一架從蘇聯飛來的運輸機出現在捷克斯洛伐克上空,捷克斯洛伐克民航主管機關事先得到通知,說這架飛機只是路過布拉格上空而已。

突然,蘇聯飛機向格魯津機場發出信號,說飛機發生故障,要求准許緊急着陸。機場指揮部按照國際慣例,表示同意。

然而,從飛機上跳下來的竟是幾十名身穿便服、荷槍實彈的蘇聯突擊隊員,他們迅速地搶佔了機場的空中交通指揮塔。接着,裝載着輕型坦克、裝甲車和反坦克炮的空降部隊,以一分鐘一架的速度降落了下來。格魯津機場還沒有來得及發出一聲警報,就被蘇軍突擊隊完全控制。

當格魯津機場被蘇軍佔領的時候,蘇聯、波蘭、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5個華沙條約成員國的武裝部隊在18個地點,從北部、東北部和南部越過捷克斯洛伐克的邊境,強行佔領該國領土。天亮時分,布拉格滿街已佈滿蘇聯坦克。

就這樣,這支大約有50萬人,配備着從戰術原子彈到各種槍炮的部隊,沒有遇到絲毫抵抗就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作爲用一陣營的國家,爲什麼蘇聯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呢?

本質原因還是威脅到蘇聯的統治,因爲"布拉格之春”,不僅是經濟體制上的徹底改革,而且也是政治體制上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一次綜合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改革運動。

實質上是改變、實破原蘇聯給定做的“社會主義”框子,明顯地表現出捷克斯洛伐克要求擺脫蘇聯的控制和蘇聯模式的束縛,有着鮮明的爭取獨立自主的傾向。這自然不得不讓蘇聯出兵。

蘇聯擔心的實情是: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歐洲中心,是蘇聯通向西歐的一條重要走廊,並擁有發達的重工業和豐富的鈾礦,在蘇聯的歐洲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蘇懼怕捷與西方發展來往,因而失去控制。它還擔心捷改革運動在東歐其他各國引起連鎖反應,造成整個華約集團的分崩離析,甚至影響它本身的一些加盟共和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