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一場籃球運動撞傷導致的右肋骨疼痛並沒有引起馬先生(化名)的在意,但隨後逐漸出現噁心乏力貧血等症狀讓馬先生感到不安隨即在當地醫院就診,“腎功能不全”的檢查結果讓馬先生一家人很是意外。

來到鄭州市三院進一步檢查發現,馬先生不僅貧血、腎功能不全,還有包含右側肋骨在內的多發性骨質破壞,後經骨髓穿刺等檢查,確診爲“多發性骨髓瘤”。經過醫院血液二病區團隊全面權衡,結合患者年齡及家庭因素,爲儘可能延長患者生命週期建議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又稱“自體移植”,是對有移植適應症的患者進行造血幹細胞的動員、採集後行大劑量化療,再將自身幹細胞回輸的治療方法,尤其適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治療,效果優越於傳統的化療方案等疾病,幫助患者能夠達到一個更長的生存期。根據馬先生的個體情況,鄭州市三院血液科二團隊制定出“靶向治療聯合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治療方案”得到了患者及家屬接受及積極配合。

圖:家人與醫護人員興奮地等候着出倉

經過四個療程硼替佐米方案靶向治療,馬先生貧血及腎功能等各項指標緩解良好,爲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提供了有利條件。11月16日,馬先生經過三週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順利走出移植倉,這一階段的順利治療,使病情贏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患者在經過短暫休養複查後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同時,鄭州市三院血液二病區團隊將會繼續密切跟蹤患者的病情。

瞭解“喫”骨頭的血液病——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惡性疾病,多發於40歲以上,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往往以貧血、骨痛及腎病起病。化驗檢查顯示明顯的球蛋白升高及高鈣血癥。影像學檢查可發現顱骨、肋骨、盆骨及脊柱等多發性溶骨性破壞或病理性骨折,多發性骨髓瘤由此命名。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病或腎病症狀首診科室爲骨科或腎內科,但其實多發性骨髓瘤起源於骨髓的漿細胞,影響造血功能,爲血液系統疾病,需進行骨髓穿刺活檢等進行確診,接受血液專科規範治療。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中的重要作用

十多年前,多發性骨髓瘤多依賴於傳統化療,療效差,多於治療兩三年後病情進展。隨着醫學的進步,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也獲得跨時代的發展。以硼替佐米、來那度胺爲代表的靶向治療和免疫調節治療,已基本取代了既往的傳統化療,療效明顯提高而且副作用小。進入新藥治療時代後,患者長期生存率明顯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多發性骨髓瘤已由一種預向差的惡性病變爲一種可控可治的慢性病長期生存。

鄭州市三院血液二病情王嫺靜主任強調:但無論是以前的傳統化療,還是近年的新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儘管多發性骨髓瘤症狀重並多系統侵犯,但只要規範診治,並儘可能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重還美好人生。(姜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