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轟隆隆的馬達聲響起,一條黃色雲帶便在地面形成,塵起遮天蔽日,還未散去,伴隨着另一輛運礦車的經過,這裏揚塵再起。

這不是發生在電影裏的橋段,而是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山礦區前些年的真實景象。當年,礦企重生產不重生態,讓烏拉山腳下土地“傷痕累累”。

如今,伴隨着數年綠色礦山建設的持續推動,這裏重現以往的盎然生機:溼漉漉的路面無揚塵再起,全封閉的廠區只看見車輛進進出出,綠油油的景觀林鬱鬱蔥蔥,廢水處理後匯進了景觀湖,落日後的球場上工人們揮汗如雨……這番景象,讓前來參觀學習的唐山一家礦企負責人李軍感嘆不已:“幹了一輩子礦業,到這裏算是見識到了綠色礦山的真模樣。”

這種變化得益於烏拉特前旗旗委、旗政府堅決貫徹中央生態發展思想的努力。“這幾年爲了推進烏拉山生態修復,我們果斷關停整頓了一批破壞生態、違法違規礦山企業,同時推進礦山企業併購和整改,探索出了一條工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的好路子。”烏拉特前旗自然資源局局長王學峯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綠化養護已經成爲企業的日常工作。

讓生態保護

成爲企業發展的生命線

在開啓生態治理之前,長期無序開發讓烏拉山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廢渣隨意堆放,運輸道路沒有硬化,起風便是漫天黃沙。“運礦石的車走過,後面基本上啥都看不見,萬一掉下塊石頭,後車就遭殃了。”內蒙古華拓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峯林提起那時的情況仍然感到心有餘悸。

當時的烏拉特草原更是“千瘡百孔”。不僅草場破壞嚴重,選礦廠周邊留下的深坑,成了當地牧民們的夢魘。“有時候牛、羊喫草時一不小心就掉進去了,積水深的地方掉進去就淹死了。”沙德格蘇木畢克梯嘎查牧民孟克吉雅說起那時的情形來直搖頭。

工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改變已經迫在眉睫。2017年,隨着《烏拉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的出臺和實施,烏拉山礦區開始變了模樣。

廢棄的礦井被封填,尾礦庫鋪上了綠網栽上了樹木,硬化了專門的運輸道路,灑水車晝夜不停地奔波着。烏拉山腳下的土地,綠色開始在不斷地蔓延。“我們也開始意識到,不能拿走資源就萬事大吉,如果再不重視生態保護這條紅線,企業就絕對活不下去。”烏拉特前旗中正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正礦業)總經理金鑫第一時間響應政府號召,帶領企業進行礦山生態治理。

烏拉特前旗自然資源局礦業權管理股股長王國棟親眼見證了烏拉山礦區治理全過程。在他看來,治理既改善了礦區的地質環境,降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草原,改善了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多年治理加上今年降雨量比較大,烏拉特草原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看到這種景象,大家都感到無比欣慰。”他說。

“我們現在已經有兩座礦山通過國家級綠色礦山驗收,8座礦山通過自治區級綠色礦山驗收,對我旗礦業的發展起到一個引領示範帶頭作用。”王國棟介紹,當前企業普遍意識到建設綠色礦山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一條生命線,“如果在2025年前還達不到綠色礦山的建設標準的企業,預計就要被關停。”

工業發展

成爲生態保護的助推器

記者在烏拉特前旗西沙德蓋鉬業有限公司廠區,看到全封閉的閉環生產模式的運行,將生產對生態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小。總經理郭學超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在2019年完成破碎篩分系統全流程自動控制,今年完成磨礦迴路的過程控制與浮選迴路的過程控制,實現恆定給礦、比例給水、分級機溢流濃度和粒度的控制以及浮選加藥量控制、閘門控制、精礦品位控制等,在提高礦山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做到了節能降耗的效果。

“我們在綠化上也下了大功夫,每年撒種大量草籽,廠區周邊的樹種也是精心挑選吸塵能力比較強的松樹、楊樹等樹種。”在郭學超看來,綠色礦山核心是技改,外在是綠化。

走進烏拉特前旗新安信發礦業有限公司廠區,如同步入了一座設計別緻的景觀公園。該公司總經理劉光貴指着北面一座數十米高長滿了植物的緩山坡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們的尾礦庫。記者上到尾礦庫頂,頂上用尾礦粗砂覆蓋,基本上看不到揚塵。向北望去,蘇計沙漠已經被擋在腳下,近處已經稀稀疏疏地長出了不少植物。

“我們這些企業每年在綠色礦山上的投入都不小,多的幾千萬元,少的也有幾百萬元。”在中正礦業廠區內,金鑫說起綠色礦山來如數家珍,在他看來,目前大家在北部廠區的尾礦庫已經形成了一道綠色防線,沙漠不僅過不來,而且在逐步減小。

爲了減少運輸過程對草原生態的影響,內蒙古華拓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拓礦業)在併購多家礦山的基礎上,花費數億元巨資修建了一條地下皮帶運輸走廊。“一下子投入這麼多資金對企業肯定是負擔,但我們既然選擇了紮根烏拉特前旗長期發展,就要對保護生態負責到底。”華拓礦業總經理王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這裏,工業發展產生的資本正在成爲生態治理的助推器。

草綠水清的華拓小鎮俯瞰圖。

綠水青山

是未來發展的終極答卷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在今年年初調研烏拉山礦山治理工作時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落後產能,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條生態治理、產業振興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路子。

資源開採總有盡頭,但生態保護關乎千秋萬代。“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礦山企業?我們將來會留給烏拉山一個什麼樣的攤子?”這兩個問題,是華拓礦業董事長石文傑留給自己和所有華拓員工所思考的。對保護生態有着近乎完美追求的石文傑,不僅在華拓成立了專門的綠化辦公室,而且親手打造了華拓工業小鎮的發展構想。“幾十年後這裏不開礦了,也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工業公園,也會成爲個性旅遊的打卡地。”石文傑說出了自己的構想。

如今走進華拓礦業的辦公區和生活區,道邊樹木成蔭,湖面鳥飛魚躍,整齊劃一的現代建築,讓人很難將其跟礦區聯繫起來。今年,華拓礦業在原有5667畝生態修復治理面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000多畝綠化面積。爲了讓綠色惠及於民,他們規劃了一個1580畝的綠色生態果樹培育基地,計劃三年內栽植蘋果樹,梨樹,棗樹等果樹10.3萬棵。華拓礦業綠化負責人王學德告訴記者,這些果樹在成型掛果後,將全部轉交給當地嘎查村委會和牧民,“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爲了讓當地百姓受益。”

採訪期間記者看到,當地露採形成的巨型採坑,有的成了尾礦排放池,有的則有更大的用途。“烏拉山地處排洪區,資源開採結束後,我們將建立專門的導洪渠,將雨季的洪水排進去,成爲人工水庫。”按照石文傑的構想,工業小鎮最終的出路,還是要走特色旅遊路線。

在採訪中金鑫告訴記者,他建議由政府出面,成立一個專門的綠色礦山發展協會,統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同時,對礦區未來發展進行科學規劃,“我們大家都在一個工業發展區域內,大家抱起團來謀發展,肯定要比單打獨鬥強,資源利用也能達到最大化。”

烏拉山腳下,現代工業和生態文明和諧共生,一曲綠染大漠的工業交響曲已然奏響。(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者:宋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