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企業建立集團後並且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後,會計覈算工作會被有效整合,每個崗位的工作量將變得飽和。例如,集團內每個子公司的固定資產採購發生頻次不高,會計覈算偶爾爲之,但將母公司與所有子公司的固定資產購置覈算彙集起來,針對固定資產購置的會計覈算就可能達到一定體量。

以往分子公司各自設立財務部的做法也將得到改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管理模式會被顛覆,一個集團只需要成立一個財務部,集中於總部即可。這樣的財務架構無疑是最經濟的,人員也會極大精簡。另外,計算機系統會淘汰部分會計崗位。以費用報銷工作爲例,這類業務量大且重複發生,非常符合人工智能做賬的要求。將費用報銷APP審批記錄與財務軟件對接,確定好記賬規則就可以自動生成會計憑證;將費用報銷APP審批記錄與網銀系統對接,則可以實現自動付款。如此一來,原有的費用會計崗位將不再需要,出納崗位的工作將得到精簡。技術的進步既讓人興奮,又讓人心酸。一方面,人工智能與財務共享服務讓會計人員擺脫了簡單重複的低價值勞動,實現了時間的解放;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會淘汰至少70%的會計人員,主要是會計覈算人員,這意味着會計職場會升級。

人工智能第一次切入會計領域是20年前會計電算化的普及。手工記賬時代,月末結賬一次性把報表做平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某個會計粗心大意,漏登一筆科目明細賬,或者記錯了科目,又或者點錯了小數位,都需要會計人員一點點排查出來,僅對賬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實現會計電算化後,再粗心的會計也不至於讓借貸方不平。做不平賬,已成了會計人員遙遠的記憶。會計電算化讓月末結賬變得輕鬆,也實現了財務部的第一輪瘦身。未來,低價值的會計服務不僅難有前途,甚至會不復存在。未來會計工作會呈現兩極化,一極是低端的體力勞動,非會計人員也可參與崗位競爭;另一極會變得高端,將是強者與智者的工作。

或許有人會覺得70%的會計人員供職於中小微企業,這樣規模的企業與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概念相距遙遠,他們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衝擊。但需要明確的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並非是大型集團企業的專利,因爲它也可以向外界提供有償服務。這等於說中小微企業可以實現會計覈算外包。例如,殼牌石油(Shell)建立的“殼牌石油國際服務公司”每年8%~9%的收入來自向外界提供服務。這意味着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不僅會影響到大集團的會計從業人員,也會影響到中小微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它對會計覈算領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