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贬损赵匡胤最多的几点分别是:欺凌孤儿寡母得国不正,没有收回燕云地区实现真正的大一统,重文轻武导致北宋军事羸弱。

咱们一个一个说,首先说一下得国不正。

北宋确实是得国不正,但古代那么多封建王朝政权有几个又是得国正的呢?

仅看五代时期的中原地区,就更迭了五姓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甭管是故意想谋朝篡位,还是迫不得已的弑君自保,再咋洗篡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凭谁上位都依然会被喷成得国不正,因为封建王朝中压根就没有一个得国超正的标准,无非就是换了个一家一姓继续盘剥小老百姓。

所以靠这点就把人家喷成“千古罪人”确实没问题,同时也是把所有的封建皇帝都给否定了。

其次,咱们再来说没有收回的燕云地区。

往前扯一段历史,都知道燕云地区是在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手里拱手让给契丹人的。

后晋没能力收复故土,后周曾尝试收复,周世宗北伐战果也不错,攻克了三州十七县,后来因为抱病退兵。

所以后世就有不少人说如果不是周世宗生病,燕云肯定收复了,甚至连辽国也能给灭了,事实真有那么容易么?

当然不是,因为辽国没大家想的那么菜鸡,虽然周世宗同时期是辽国最菜鸡的辽穆宗执政时代,借助了辽国内部矛盾最大,实力下降的有利时机,以及北汉没缓过神来,才有了三关之胜,但是辽国的国力还是远胜后周的。

所以在突破三关之后,辽国集中兵力南下,以及调北汉兵袭扰后周边境,后周明显吃力,再加上当时后周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柴荣就有意退兵,又恰逢他病倒了,所以后周撤军,幽云地区再次得而复失。

北宋开国后,宋太祖知道北边的辽国和北汉是块难啃的骨头,于是实行“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逐渐扫平南方十国。

同时也在积极对北备战,比如“封桩库”,将每年财政结余存入库中,专门用于以后燕云十六州的军费。

但很可惜,宋太祖的早亡,没能收复幽云,连北汉也都没灭掉,这个历史任务就担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身上。

赵光义完成了灭掉北汉的第一步,但在两次北伐辽国的过程中,被耶律休哥打的大败而归,被后世嘲笑为“高粱河车神”,此后北宋再也没能力进行北伐。

如果宋太祖不早死,能不能北伐成功是个未知数,也不能因为人家没北伐就被批成千古罪人吧。

最后再说一下,重文轻武导致的军弱。

作为行伍出身的军人政治家,赵匡胤还真没想过“自废武功”,当时在军改后军权也是牢牢捏在他自己手中的。

宋初的军队素质也是可圈可点,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猛将。

与其说赵匡胤重文轻武,倒不如说叫做以文御武,致力于构建一种稳定的政治生态秩序,形成动态平衡,而非是单纯的重文轻武。

北宋军事实力遭到重创,是在宋太宗雍熙北伐后,20万宋军精锐遭到沉重打击,连杨家将老将杨业也在此役牺牲。

之后北宋被迫转取战略防御,在此战后武将话语权渐渐丧失,文官的地位也大大提升,文强武弱的畸形发展初具雏形。

所以重文轻武还真不是人家赵匡胤的大锅,但却帮助弟弟赵光义,以及赵光义的后人们背了一千多年。

建议评价一位历史人物,首先要站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上审视,其次也看看他对历史的助推作用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最后一定要看正版正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