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不認爲是個人,而更傾向於立憲派這個羣體。

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到現在史學界也沒得出一個具有嚴謹說服力的答案,說是三大改革失敗導致清朝滅亡也對,說是封建專制制度自身侷限也對,說是西方列強想換個代理人廢黜清廷也不算錯。

雖然無法從根本上精準的把握清朝滅亡的原因,但是清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有共識的。

無非就是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直接導致了清朝滅亡。

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不容置疑,孫先生和革命黨人實現了推翻封建專制統治,一時間南方十幾個省宣佈獨立,清廷統治土崩瓦解。

但比較奇怪的是,在武昌起義之前,革命黨人上規模的起義多達十幾次,但都是以清廷壓倒性的力量被迅速撲滅,然而這一次武昌起義卻意外大獲全勝,而且成功後南方各省立即響應,很明顯是提前組織策劃過的。

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前,不得不提到一個事件,那就是武昌起義爆發的導火索——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源於1911年5月清政府正式發佈“鐵路國有”上諭,此舉引發了商人和百姓不滿,尤其是觸及到了工商人士的利益,把原先鐵路官督商辦的形式改爲了完全國有,相當於商人之前修建鐵路的錢打了水漂。

在羣情激憤之下,革命黨趁勢而動組織運動,四川局面失控,因此清廷把湖北新軍力量派往四川彈壓暴動風潮,纔有了武昌城的軍力空虛。

講到這裏,咱們的主角立憲派該引入登場了。

在說立憲派與這兩次運動之間的聯繫前,咱們先明確一下立憲派的性質,立憲派是資產階級上層人物,也是社會政商精英羣體。

如果這樣說你沒概念,我舉幾個立憲派人物你就明白了,康有爲、梁啓超、張謇、譚延闓…

這一派是從戊戌時期的維新派演化而來的,戊戌變法時是光緒皇帝的鐵桿保皇派,後來在清末新政中是預備立憲的骨幹,立憲派中的這些有識之士一直秉持非暴力方式更變政體,因爲可以預見到亂世的投機政客以及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局面。

儘管立憲派其中不乏有錢有勢的實業家,但對政治的訴求依然是很強烈的,也都寄託清廷能夠實行君主立憲,既能維護他們的利益,也能實現國家富強。

但就這樣等着等着,清政府慢慢磨盡了他們的耐心。

在清政府預備立憲“皇族內閣”的騙局暴露後,一部分立憲派心灰意冷,從保清轉變傾向於革命,進而後來演變成爲了多數立憲派的共識,包括在後來的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爲武裝鬥爭。

保路運動的發酵,武昌起義的勝利,以及後來策劃南方各省的獨立,各大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後,立憲派如影隨形。

立憲派以合法的手段、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雄厚的經濟資本掀起了爭權運動,實際上大大助推了各階層人民聯合反清的強大革命浪潮,提供了實在的物質基礎,可以說是滿清覆滅的頭號推手。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有不少立憲派人士加入了革命黨的共和陣營,與革命派舊官僚政治勢力共同組成了南京臨時政府,還有一些憑藉着其社會地位和政治影響,影響了獨立各省區軍政府的權力運行,後來還被袁世凱拉攏共同組建了北洋政府。

從晚清到民初,立憲派活躍中國政壇數十載屹立不倒,還能享有特殊的政治、經濟,包括輿論權益,對於政局走勢把握的很到位,歷史作用也很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