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 許述

有這樣一個國家:

領土——僅僅2.5萬平方公里,還不如中國海南省陸地面積(3.5萬平方公里);

人口——全國才800多萬人,僅爲中國上海的1/3;

資源——除了沙漠,就是死海。

但這個國家成了“小國中的超級強國”,贏得了全世界的欽佩、讚歎與尊重!

以色列地形圖

這個國家叫以色列,在世界地圖上找這個國家不是那麼容易,因爲它太小了。以色列沒有前線與後方之分,只要一打仗,炮彈可能落到任何人的家門口。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獨眼將軍達揚說:“整個國家就是一條邊境線。以色列的安全有着罕見的地理上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由於阿拉伯鄰國的嚴重敵對性而大大加深了。”[1]以色列則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射程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挺好,“小強”的成色的確好。

滅國千年後還能復國,猶太人太不容易了。一個死而復生的人會倍加愛惜自己的生命,一個死而復生的國家會更加珍視自己的國運。僅僅珍視遠遠不夠,以色列自建國以來屢戰屢勝還有更多“祕訣”。

01“每一個公民都是士兵,每一個士兵都是公民”[2]

在不少人印象裏,似乎只有草原遊牧民族才搞全民皆兵,而這種軍民一體制在現代國家已經不合時宜,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弔詭的是,以色列卻“逆流而動”搞全民皆兵,成爲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沒辦法,被逼的。草原民族往往人口不足,搞全民皆兵才能生存下去,不然就會被人家給滅了。以色列國小人少,也只能如此。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但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不同意,打算將這個新生兒掐死在搖籃裏,直接從地球上抹掉。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一打一年多。以色列儘管手忙腳亂,但總算撐住了,事後盤點總結時確立了“全民皆兵,迅速動員”的國防體制。

在以色列,只要年滿18歲就得依法服兵役,男生服兵役4年,女生服兵役3年——除非你是殘障人士。注意,這個“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最高法——《憲法》。不要以爲當完幾年兵就沒事了,如果你是男生,服完現役之後轉入預備役,直到41歲,而女生則到34歲。[3]預備役期間,每年得用一個月時間參加軍事訓練或戰備執勤,如果遇到打仗,更是直接上戰場。所以,以色列人常常這樣定位自己——“11個月不在崗的士兵”。以色列常備軍只有約20萬,但預備役還有40多萬,這對一個總人口才800多萬的國家來說,已經夠多了。也許其他國家的動員能力不比以色列差,但在下面這一點上怕是沒法兒和以色列比——他們把國防動員做到了全世界。早在2001年,以色列就在全球設置了兵站,戰事一旦擴大,這些兵站便負責把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組織回國參加衛國戰爭。

以色列街頭的跨槍女兵

站崗軍人持槍,這在全世界司空見慣,但軍人休假回家還隨身帶槍,就是以色列獨有的風景了。去以色列會發現該國與衆不同,走在大街上見得最多的是三種人:穿軍裝的人、挎槍的人、女軍人。如果在別的國家看到這種景象,多半是要打仗了,可在以色列是常態。一方面這表現出以色列人枕戈待旦的憂患意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色列遍地皆兵的現實。

現在,以色列的國防動員今非昔比,效率高得令人咂舌。

直接以數據說明:戰事發生後,18小時,全體預備役領取武器;24小時,機動到位;36小時,投入戰鬥。[4]這是理論上的數據,也是最低標準,真正打起仗來效率更高。再以戰例說明: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利用“贖罪日”[5]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以軍一個預備役裝甲旅從接到動員令到投入戰鬥僅僅用了8個小時,比標準時間提前了整整一天!這個裝甲旅儘管是“預備”性質,但到位速度極快,而且戰鬥力也很強——上去戈蘭高地後,頂住了敘利亞4個精銳裝甲師的凌厲攻勢!從這次戰爭整體看,戰爭爆發15分鐘後,動員令發出;20小時後,兩個預備役師抵達西奈半島指定地域;48小時後,預備役30萬人全部到位。事後,有西方軍事評論家指出:“如果稱埃及強渡運河是這次戰爭的第一大勝利,那麼以色列的動員則是第二大勝利。”[6]

02“每一個公民都是士兵,每一個士兵都是公民”[2]

以色列人中工資最高的官兒是誰?

他的職務以“總”字開頭,但既不是總理,也不是總統,而是總參謀長。

一個以色列上校軍官的收入比部長多——還是在不計算各種補貼的情況下。

在以色列,軍人的待遇和地位很高,且不侷限在某個年代,而是“一直”很高。國防預算中,42%用來給軍人發餉。只要你是以色列軍官,每年可以帶家人出國旅遊一次,費用公家報銷。職業軍人退伍後的養老金與公務員相比,是後者的2.5倍。軍官有保障,士兵安排也不賴。如果作爲普通一兵退役,“阿提迪姆啓動項目”將提供教育資助,直至找到工作,而且是“滿意的、永久性的”工作。工資低怎麼辦?無妨,國家保險公司會提供額外生活補助。美國對軍人的各種保障是各國學習的標杆,其實以色列比美國做得還要好。

那麼,以軍對得起這麼高的俸祿嗎?

俗話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如果僱傭軍得到以軍那麼好的待遇,肯定都拼老命了,何況是家國一體的以色列公民。以軍單兵素質之高,世界公認。有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1960年,以色列一所航校送走了一屆畢業生,但只有一個人,因爲只有一個人合格。別誤會,不是以色列飛行學員素質低,而是校方要求太嚴,淘汰率太高,高到90%以上。在這方面,連美軍都自嘆弗如,說以軍的飛行員選拔超過美國的宇航員,選拔標準之嚴超乎想象。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美國空軍再次出動的時間爲20分鐘,而以色列空軍卻縮短到7分鐘[8],比美國空軍還快了近3倍!

以色列空軍強,陸軍也同樣厲害。炮兵出身的第36裝甲師師長會操作全師所有輕重武器,帶外國代表團到戈蘭高地,身邊沒有一個參謀,也未事先安排,自個兒展開地圖找幾塊石頭壓上,把車上天線卸下來當教鞭,對着地圖熟練地講戰例。

有句話說,當領導的,平時要看得出來,戰時要衝得上去。以軍雖沒有這樣的口號,卻實實在在落實到行動中了。軍官和上級必須身先士卒,這一點儘管未明確寫入條令條例,但已成爲以軍的傳統。1949年4月的“納赫肖恩”行動中,以軍一個旅決定撤退,奉命斷後的連長髮出了一道著名的命令:“士兵全部撤退,指揮人員全部留下擔任掩護!”[9]最後,士兵們全部安全返回,而指揮員中3名排長和8名班長陣亡,只有1名班長活下來。1976年,以色列發起震驚世界的“烏干達解救人質突襲行動”,200名突擊隊員只死了1人——領頭的突擊隊隊長。另據以色列駐華武官拉米上校回憶,2002年,在進攻伯利恆巴勒斯坦激進分子的戰鬥中,他時任旅長,但指揮位置比一線連長還靠前。戰鬥結束後,他撤了一個連長的職,不是因爲對方指揮不行,而是其指揮位置總在士兵之後。據統計,在歷次戰爭中,以色列軍官的傷亡比例要高於士兵的傷亡比例,而且高得嚇人——4倍![10]將不畏死,兵何懼哉?

以色列是不是太不把軍人的性命當回事了?恰恰相反,以軍相當重視每一個軍人個體,爲了一個軍人的性命,可以用幾十個、上百個敵軍戰俘去交換。這樣做虧不虧?不虧。在戰後交換戰俘時,埃及軍隊曾提出一個“無理”要求:以軍得用幾十個埃軍戰俘才能換回一個以軍戰俘,因爲埃軍戰俘文盲居多,而以軍戰俘基本是大學生。2011年,以色列爲換回一個叫沙利特的大兵,放走的巴勒斯坦戰俘數量居然達1027人之多!以軍官兵有這樣的“好東家”,有什麼理由不拼命呢?

烏干達解救人質突襲行動中的以軍

以色列軍官素質過硬,與其特殊的選拔方式很有關係——公示制度。對軍官的晉升初步決定後,將對外公示,時間長達1個月之久。其間,如果沒人有意見倒好,要是有人提出異議,那“升官”的事兒基本就黃了。[11]公示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軍官晉升完全由上級說了算,實現了同級和下級監督。以色列戰事頻繁,沒有人想與一個無能的同級並肩作戰,也沒有人願意跟着無能的上級白白送死,所以同級和下級的監督非常管用。

以軍不僅把數量增加到極限,更把質量提高到無限,故能產生極強的戰鬥力。

03“勇氣無法克服技術差距”[12]

有一種商品叫武器。當今世界,哪些國家在賣武器?

大多數人的答案也許是兩個國家——美國、俄羅斯。沒錯,按照承接的軍火訂貨協議排名,冠軍和亞軍非美、俄莫屬。那麼,季軍是誰?

以色列。早在2002年,以色列武器出口就進入前三,並長期佔據世界前列。

如果覺得以色列是因爲有美國才能走到今天,沒什麼了不起,那就大錯特錯了。不錯,以色列的崛起離不開美國的幫助,但主要還是靠自力更生,尤其是軍事裝備上的獨立自主。

看幾個相關數據[13]:

25%——國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

50%——對國防工業的投資佔整個工業投資的比例;

40%——軍事高科技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例。

數據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說服力的。2003年後,以色列軍事工業的運行基本上維持了上述數據,有增無減。

以色列的軍事工業出了名的好。建國伊始至今,這個國家一直非常重視武器裝備的改革,而且特別強調兩個字——“獨立”。國防工業起步沒幾年,以色列就造出代表性武器“烏茲”衝鋒槍,名噪一時,成爲國際軍火市場的搶手貨,幾十年來賣出了上百萬支,爲其剛剛起步的軍工企業提供了急需的大量資金。大約20年後發生的一件事,更是充分證明了以色列選擇“獨立軍工”戰略的正確性。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法國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受此強烈刺激,以色列更堅定了獨立自主研製生產武器裝備的決心。20世紀80年代末,以色列每年的軍火銷售額佔到整個工業出口總值的1/3。如今,以色列製造的武器裝備60%出口,銷往世界70多個國家,總銷售額位居世界第六。

軍工自力更生不僅使以色列保持了軍事的強大,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由於戰爭常態化,以色列正常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但仍能保持高位運行。究其原因,軍火貿易貢獻甚巨。每年30多億美元的軍火出口額,可淨賺10億美元!難怪以色列銀行行長摩西·曼德爾鮑姆直言:“在外債和通貨膨脹嚴重的情況下,只有一個因素使以色列免遭破產,那就是輸出軍火賺取美元。”[14]

以色列的軍工產品大賺其錢,靠的是品質和口碑。在這一點上,以色列不像有的國家,只傾銷自己淘汰的武器裝備,以色列是隻要有市場也出售“高大上”的產品(如航空電子設備、預警機、無人機等)。美軍的武器裝備夠厲害,可有的重要部件其實是從以色列進口的。1985年,美國就從以色列購買過電源裝置。當時,美國空軍使用的是一次性模塊電源裝置,如果出了問題只能換新的,成本很高。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研製的電池在以軍已經使用了幾年,既省錢又好用,所以美軍買去裝在“響尾蛇”發射架上。如今,著名的F-16戰機和B-52H轟炸機掛載的激光制導炸彈,也是以色列著名軍工企業拉斐爾公司的產品。

既能衛國又能賺錢,以色列軍事工業就這樣從一窮二白實現了互利雙贏。

04“勇氣無法克服技術差距”[12]

“兩個猶太人有三個腦袋”,這句話不僅表示猶太人很聰明,更表示猶太人不盲從,追求創新。作爲一個社會人,不盲從不難,但作爲一個“以服從命令爲天職”的軍人,以軍也能做到“不盲從”嗎?

能。

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軍隊給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等級森嚴。爲維護上級權威,下級不能質疑上級的決定,當然更不得抗命。然而,以軍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這一傳統。在以軍,就算你是低級軍官,只要對高級軍官的話有疑惑,可以隨時打斷提問。這種情況,在很多國家的軍隊是被禁止的,而在以軍卻得到提倡和鼓勵。質疑權威並非以色列軍隊特有的現象,而是全體以色列人從小就養成的習慣。據前國防部長佩雷斯回憶,他小時候放學回家,母親不是問他學到了什麼,而是問:今天你在學校裏有沒有問出一個問題令老師回答不上來?[16]

沙龍與佩雷斯

在學校,學生質疑老師;在軍隊,下級質疑上級,尤其體現在戰後的覆盤檢討環節。美軍對敗仗的研究和檢討是出了名的,其實以軍走得更遠。美軍的檢討是“封閉”的,一般在內部進行,而以軍的檢討是“開放”的,所有人包括普通一兵都可以參與進來。同時,以軍這種開放式檢討絕不僅僅是走走形式、做做樣子,而是較真碰硬、抓鐵留痕。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軍打得夠漂亮了,但仍有高級將領被炒魷魚。爲什麼?戰後覆盤,有人指出有高級將領指揮不給力,不僅有理而且有據。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下,上級簡直如履薄冰,除了在指揮上爭取盡善盡美,沒別的辦法。

不盲從的表現,基於平等的理念。平等是以色列人的普遍“福利”,就收入而言,這個國家的清潔工與國家總理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在等級森嚴的部隊,以軍是世界上把平等理念貫徹得最好的軍隊,預備役制度使侄兒指揮叔叔、窮人指揮富人成爲可能。在戰場上,你也許年齡小,也許沒有錢,但只要你具備足夠的能力,就可以指揮那些歲數比你大、口袋比你鼓的人,在另一個維度上實現了人的平等。這種平等體現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在以色列國防部訓練基地,一堆軍官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如果大家想喝咖啡,起來服務的不是職務最低的,而是離咖啡壺最近的。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以軍高級將領爲基層軍官倒水,但這在其他國家的軍隊(包括美軍)幾乎不可能出現。

不盲從,質疑只是第一步,有自己獨創性的主見是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爲此,以軍設計了與衆不同的軍官層級。一般來說,軍官層級呈金字塔狀,職級越往上數量越少。現實中,不少國家的軍隊並未完全照此落實,以致軍官比例過大,結果下級可能面對多個上級的指示,一條條落實下來都來不及,腦袋裏哪有地方去發揮主觀能動性並創造性執行。以色列軍官層級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高級軍官數量是世界上最少的。不妨與號稱世界最先進的美軍做個比較:美國高級軍官佔軍官比例的1/5,以軍更少,低到1/9。高級軍官少有什麼好處?發號施令的人少了,更能發揮下級的創造性。以軍這種特殊的軍官體系也帶來另一個與衆不同:幾乎沒有人去問上級該怎麼辦,因爲他們已經養成了隨機應變,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爲了鼓勵創見,以軍簡直“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服役年齡上做文章,如硬性規定退役年齡爲40歲。因爲人上了年齡容易保守,不說提出新思想了,就是接受新事物都不那麼容易。

1973年的一次戰鬥中,一向優勢在握的以色列裝甲部隊損失慘重。原來,對手發明了一種先進武器,可以對坦克進行精確瞄準和打擊。以軍很快想出了辦法,瓦解了敵軍的優勢。別以爲是多麼“高大上”的招,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所有坦克開動起來,造成戰場上沙塵四起,這樣敵軍無法看清目標,也就難以精確瞄準。想出這個辦法並果斷下令執行的,連基層軍官都不是,僅僅是一個班長!

有人也許會問:軍隊沒了規矩,那怎麼行?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軍隊當然得有規矩,以軍也不例外。但以軍例外的是,條條框框只是針對基礎訓練中的士兵,如果你已經是軍官,就必須得有自己的腦袋,要學會獨立思考,解決遇到的問題。在以色列,有句話家喻戶曉:“我們沒有石油,只有太陽、死海和腦袋。”[17]

當初那些要把以色列幹掉的阿拉伯國家,許多依然處於動盪和不安的局勢之中,“潰瘍面”一樣持續着。

以軍爲什麼那麼成功?

以色列的軍事改革內容多爲老生常談,並沒有多少“新鮮”元素。他們之所以能打,是因爲把事情做到了極致,把簡單變成了不簡單。

05 以色列軍隊的缺陷

說了以軍許多厲害的地方,難道以軍就沒有問題、沒有軟肋、沒有缺陷?

當然有。

以軍在建國以來的歷次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這是事實;但除了主戰坦克之父梅卡瓦和前總理沙龍,並未出現世界級軍事將領,也沒有產生影響全球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家,這也是事實。對屢戰屢勝的以軍來說,這未免有些尷尬。

爲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以軍往往重視經驗、直覺和戰術,讓軍事理論、軍事歷史和戰略思想靠邊站了。

不過,以軍真要是爲了後者放棄前者,那就太蠢了。有句話說得好,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說明

以上內容,摘自本工作室創始人許述新著《兵道》(主要內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軍事改革的回顧與反思)。

參考資料

[1]李梅:《兵之國——以色列的國家安全戰略及挑戰》,《兵器知識》2014年第5期,第43頁。

[2]江凌飛、林東:《以色列國防軍建設觀感》,《外國軍事學術》2004年第10期,第64頁。

[3]同上。

[4]此據以色列國防學院前院長雅德林證實。

[5]“贖罪日”,猶太人新年過後的第10天,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聖日,要到教堂祈禱,以期贖回過去一年中所犯的或未來可能犯下的罪過。這一天,全國放假(包括軍人),不僅不喫東西不睡覺,還不能使用武器、電子器材、引擎、通信設施等。也就是說,贖罪日這一天是以色列一年中戰備最脆弱的時候。

[6]顧海東:《戰爭動員——以色列之特別關注》,《國防》2001年第10期,第46頁。

[7]林東:《以色列軍隊爲何如此強悍——訪問以色列國防軍見聞》,《中國青年報》2006年8月3日。

[8]劉亞洲:《以色列之劍》,《領導文萃》2005年第2期,第99頁。

[9]王春生:《以色列軍情內幕》,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74頁。

[10]同上。

[11]江凌飛、林東:《以色列國防軍建設觀感》,《外國軍事學術》2004年第10期,第66頁。

[12]此爲以色列格言。參見王濤:《解讀以色列軍事工業》,《現代軍事》2014年第10期,第71頁。

[13]胡綜漠:《以色列何以稱雄中東》,《高科技與產業化》2003年第3期,第121頁。

[14]萬安民、任翔宇:《以色列軍事工業日漸崛起》,《解放軍報》2001年2月7日。

[15]此爲以色列俗語。參見王衝:《兩個猶太人有三個腦袋》,《協商論壇》2008年第5期,第55頁。

[16]施一公:《你敢提尖銳的問題嗎》,《天天愛學習》2016年第4期,第7頁。

[17]胡綜漠:《以色列何以稱雄中東》,《高科技與產業化》2003年第3期,第120頁。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四川人,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並在《解放軍報》、《書屋》等媒體發表文章70餘篇,接受過鳳凰衛視等媒體採訪,受邀到華爲等演講十餘次,出版專著《這纔是美軍》(中將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東新書熱賣榜常居TOP3,登上三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進入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現在成立了工作室,專注於研究美軍。

最新與耳聞合作出版《兵道》一書(喬良和餘戈兩位老師作序推薦,王洪光中將和任國強大校,姜鳴、江曉原、楊浪等名家封面推薦),主要內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軍事改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