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濱江5.5公里的“工業鏽帶”重煥光彩,成爲市民的“生活秀帶”。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新增養老牀位、開設普惠性托育點、改建市民健身步道……你我身邊的暖心事,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

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一份特別的驚喜“如約而至”——截至10月底,十方面26項今年市政府實事項目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累計完成投資66.3億元,佔全年計劃的104.7%。

實事項目爲何能跑出“加速度”?市、區及各相關部門秉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重要理念,跨前一步謀劃佈局,持續用力狠抓過程管理,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爲承諾用足每分力,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民心“地平線”

每一個美好期望都要竭力滿足

一座城市,霓虹璀璨之下,更有無數煙火人家。今年以來,上海城市管理的“繡花針尖”直戳“老、小、舊、遠”,聚焦民生痛點。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每一個美好期望都要竭力滿足。

托幼是繞不開的課題,關乎人們最牽掛的羣體。今年9月,住在普陀區長征鎮的家庭迎來了“家門口的托育點”——香樟路359號四季藝術幼兒園推出的托育點項目。獨立的活動區、趣味盎然的室外課程,低齡幼兒能在專屬的小天地裏感受自然的魅力。

在普惠性托育點項目推進過程中,由於託班教師沒有編制,一定程度上影響隊伍穩定。針對這一問題,市編辦、市教委等部門現場協調解決難點,直接聆聽各方訴求,按照幼兒在園人數覈定師資編制,妥善解決託班教師的後顧之憂,大大加快了托育點推進。

一老一小,都是城市的寶。緊扣老年羣體最根本的現實需求,上海加快編織一張觸手可及的“爲老服務網”,今年4個養老服務實事項目均已提前並超額完成。最新數據顯示,“新增7000張養老牀位”完成7646張;“改建2000張認知障礙照護牀位”完成2320張;“新增50家社區綜合爲老服務中心”建成52家;“新增200個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完成212個。每新增一個數字都代表着一項系統工程的不斷完善。

“今天喫什麼?”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曾困擾陳阿富老伯多年。自打家門口的濰坊社區長者食堂8月開放以來,他再也不用爲此傷腦筋,食堂每天午餐、晚餐出菜數都在50個左右,早餐時段也能提供18種餐點。據濰坊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王聖豔介紹,560平方米的食堂劃分出早餐點心區、廚藝交流區、就餐區、廚房及打餐區、親子交流區、關愛區與果蔬售賣區,還特別設置“記藝”“心傳”“相逢”“牽手”等不同主題。目前,已辦理老年就餐卡近5400張,日均服務1000餘人次。在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袁楠看來,“當下的養老服務佈局主要是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將各類養老服務嵌入一個綜合性平臺或樞紐”。

同樣,家門口的醫療資源也備受居民關注。7月31日投入使用的閔行區梅隴急救分站爲梅隴及周邊居民撐起了一把安全、高效的生命“保護傘”。作爲上海院前急救系統內綜合功能面積最大的急救分站之一,梅隴急救分站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配備目前最爲先進的高性能底盤救護車以及心電監護除顫起搏儀、自動心肺復甦機、POCT快速牀旁檢測儀、手持式B超等搶救設備,還設有救護車洗消站,可有效應對傳染性疾病,進一步保障公共安全。該站24小時運行,配備4輛救護車,分站工作人員24人,接到命令後1分鐘內立即出車,有效縮短鎮域內的急救半徑和急救反應時間。

民生“水岸線”

“詩意棲居”被注入新功能新內涵

無論哪個季節,黃浦江濱江區域都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沿着“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楊浦濱江前行,百年工業文明的交響樂不絕於耳。在時光“封印”的桁架外凝望、在曾經的灰倉水池品味咖啡書香,在各具特色的濱江驛站小憩……得以保留的舊廠房元素靜靜訴說着昔日工業發祥地的輝煌,而改造再設計又體現了今日創新策源地的華麗轉身。

11月2日,擁有百年曆史的楊樹浦驛站電站輔機廠站承擔起新的使命,化身爲黨羣服務站“旗艦版”。據楊浦區濱江辦常務副主任左衛東介紹,楊浦濱江探索構建“珠鏈式分佈、綜合性功能、屬地化管理”的濱江黨羣服務陣地聯動體系,並進一步匯聚濱江區域互聯網在線新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動能。這處曾經的“工業鏽帶”,如今匯聚了工業元素、紅色歷史、綠色生態、藝術靈感、現代創意、產業發展……越來越豐富的新功能、新內涵被注入,熔鑄成“生活秀帶”獨特魅力。

同樣在今年新裝登場的還有黃浦區五里橋街道濱江黨羣服務站,運用開放、安全、複合三大設計理念,改變原有站點門窗緊閉帶來的距離感,通過開放式小花園和落地玻璃把空間打開,爲市民遊客提供舒適的休閒空間。目前,這裏已成爲學思踐悟的平臺、文明實踐的陣地、服務市民的窗口。

民事“天際線”

全力推進實事項目建設不停擺

94.0分,2020年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滿意度得分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數字出自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開展的實事項目調查評估結果。

成績單的背後,是這座城市的不懈努力。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企業陷於復工難、復工慢的困境,拖慢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腳步。無論困難多大,對於上海來說,要全力推進實事項目建設不停擺。

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爲契機,不斷進行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這正是城市管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生動體現。政府部門創新工作方法,自5月起,將季度推進會升級爲月度推進會,力爭第一時間傳達學習市領導相關要求,第一時間協調解決相關問題。同時,定期通報實事項目進展和投資分析情況,便於各方掌握進度,加大推進力度,確保按時間節點完成既定目標任務。

在破解難題中砥礪初心,在改善民生中勇擔使命,各個政府職能部門暗自“較勁”,爭先“交卷”——市總工會完成303家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升級工作;市交通委牽頭,96處道路交通擁堵點改善完畢,佔全年計劃的192%;市房管局主推733個住宅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佔全年計劃的146.6%,完成率居於前列……

具體而言,今年有22個項目提前超額完成,包括新增養老牀位、新增普惠性托育點、幫助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居民住宅老舊燃氣立管改造、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等項目;4個項目提前完成,主要有高層住宅和老舊小區消防設施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新建醫療急救(120)分站、公交線路實現中途站點實時到站預報服務項目,每一項都是羣衆急難愁盼的問題。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實事一件接着一件辦,政府肩上的“民生清單”變成了百姓生活中的“幸福清單”,回應的是人民期盼,帶來的是人民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