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是一面双刃剑,最终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理念和亲子关系亲疏。

2020年11月12日晚10点半,南京某高中高三学生李某某难忍母亲的说教辱骂,持菜刀将母亲杀害。这位母亲是一位教师,放弃了工作,专门陪读。

案发一周来,在互联网上热度不减。人们一面愤慨,一面反思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议论最多的话题是,

如果这位母亲不放弃自己的工作,不去陪读,也许就避免了很多母子间的争吵纠葛,也就避免了杀身之祸。

由此引发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要去陪读?

随着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对孩子学业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继“学区房”,“天价班”之后,位列第三的恐怕就是“陪读”了。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进入中学(甚至大学)后,学生离开家庭但不住校,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家长一位陪住在一起,一方面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一方面监管孩子的学习。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那么多家长放弃现实生活,前赴后继追随孩子到陌生逼窄的地方苦度岁月,显然有很多益处:

高考生跪谢母亲

营造了有规律有监管的生活环境,避免了孩子在老师视线外的放纵无羁,减少或者避免了孩子去网吧娱乐场所流连,避免了异性鬼混,吸烟迷恋游戏等坏行为。

孩子生活舒适营养,节省精力。帮助孩子将生活料理得妥妥当当,让孩子在安静的温暖环境中学习和休息;

避免了弱势群体在校期间被霸凌或者被孤立。家长陪读成为陪伴的延续,给脆弱的孩子以情感慰籍和实地帮助,减少规避了孩子课外被霸凌得危害,及时给孩子舒解心结。

少数身体病弱或者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呵护下,享受家庭的温暖,避免不适应造成身心严重受损。

总之,陪读,适合能力弱,且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的孩子。

此时的陪读,是陪伴,是帮助,是慰籍。

高考后跪谢 母亲的王恒杰和陪读妈妈

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尤其高中以上孩子,陪读却是弊大于利。

弊病一,增加依赖性,削弱了独立性。衣食住行乃人生必须,早晚要由还自己打理。家长过度包办,让孩子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进入大学和社会,依然是低能儿,对于孩子在职场和家庭中的生存,是一个减分项。

弊病二,影响了社会性的建设。一个宿舍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如何与各种性格的同学相处,如何规避矛盾纠纷,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如何识别人心,保护自己,这些都需要孩子在现实中去面对,去碰壁,去感悟,慢慢心智发展成熟。陪读则将这个过程删除,孩子也就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

弊病三,也是最要命的,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陪读就会变味。有些家长粗暴强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或者不会控制情绪,将自己的焦虑压力乃至负面情绪,以关心管理之名,倾泻到孩子身上,唠叨不停或动辄得咎,让孩子活得没有自我,没有自尊,没有空间。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不被理解和善待,比起学习成绩差更让他们难以忍受。家长过度管控逼迫和否定指责,是孩子最难以忍受的事情。懦弱者会自暴自弃,学习一落千丈。桀骜者很可能在压力达到极值后,做出极端行为,自戕或者伤害别人,而距离最近的家长,有可能成为元凶或受害者。

如果亲子关系欠佳,家长不懂尊重,接纳,包容和放手,陪读会成为扼杀孩子心灵的刀子,陪读家长的付出不但得不到感恩,想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德州杀害陪读母亲的大学生

陪读是一面双刃剑,最后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理念和亲子关系亲疏。

如果家长懂得科学养育,亲子关系亲密和谐,陪读可以让寒窗苦读的孩子得到照拂和亲情滋润,促进孩子成长;

如果家长强势粗暴,控制过度,有可能影响孩子自我能力的发展,甚至造成亲子关系水火不容,引发极端事件。

你想给孩子陪读吗?请三思后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