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料 陈一新: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总规划师,一级调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人称“中心区之母”,所著《深圳福田中心区(CBD)城市规划建设30年历史研究(1980-2010) 》至今仍是研究福田中心区历史的必备读物。

口述:陈一新 整理:邓晓偲

早在1989年,我就从上海南下深圳了。那个时候,上海宾馆以西还是农田、鱼塘和荔枝林,莲花山脚下自然也还是一派荒芜的郊区景象。此后的7年,我先后在深圳大学和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1996年,我被抽调到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直接负责中心办(全称为“深圳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办公室”) 的创建,从此,我的生命便与福田中心区紧密相连。

实际上,在我来到深圳的那一年,罗湖中心区就已经初步建成,之后的几年经济特区建设的重点逐步从罗湖向福田转移。经济的发展更是明显地表现在对城市空间扩张的需求上。根据总体规划的部署安排,福田中心区成为特区二次创业的空间基地。很多人会误以为福田中心区是区一级的中心,其实不然,福田中心区从她出生之日起就是深圳的市级中心区,她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心,也是深圳全市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

在1980年《深圳市经济特区城市发展纲要(讨论稿)》上,深圳就在莲花山下选定了未来的城市中心。当时的构想是:“皇岗区(现名福田区)设在莲花山下,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工商业中心,安排对外的金融、商业、贸易机构……为照顾该区居民生活方便,在适当地方亦布置一些商业网点”。这不就是最早的产城融合,最早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吗?要知道,CBD这个名词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才进入我国的,深圳是最早开始把这个概念实施到位的一个城市。当时咱们的定位功能就是城市中心区,这是一个相当超前的规划。紧接着在1981年,深圳首次提出“全特区的市中心在福田市区”的规划定位,到1995年,市政府同意正式将之定名为“深圳市中心区”。

实际上,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福田都会是全特区的中心。即使万人瞩目的前海中心区建成,也无法替代福田中心区,因为它们不是同构竞争的关系。许多人认为是福田中心区的建成导致了罗湖中心区过去有段时期的衰落,我却不这么认为。福田、罗湖两个区域的功能是各有千秋的。罗湖的功能定位是国际消费商业中心,前15年的辉煌印证了这样的城市规划是准确的。而福田中心区则是新的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前海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中心,它们功能上是没有冲突的。当然,我们2010版的城市总规体现了“双核驱动”理念,把福田和罗湖看成一个城市核心,把前海看成第二个城市核心。但我个人认为其实这是3个中心,其他的中心都是区一级的层面。

深圳40年城市化发展成就创造了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深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900多平方公里,全市建筑面积从109万平方米增加到约10亿平方米。可以说,深圳几乎是从一张“白纸”上开始规划建设,而福田中心区的建成史便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城市建设奇迹的缩影。

1996年到2004年,是深圳城市功能定位提升、产业二次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市政府投资中心区公共建筑和文化建筑最集中的阶段,政府投资百亿元建设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会展中心等设施。这8年也是深圳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办公室高效运行的时期。

记得1996年我刚来到中心办工作的时候,这里真的只有稀疏的几栋楼,其他都是棋盘式方格网一样的空地。至2004年,中心区六大重点公共设施工程已经全部完成结构封顶和设备安装,市民中心开始启用,中心区第二代商务楼宇也陆续建成并使用,中心区规划实施的轮廓初现。

中心区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是深圳城市规划历史上一次颇为成功的探索实践。直到2004年,这里仍有十几块储备用地,全部成为金融总部办公楼,使福田中心区成为全市金融主中心,真正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并进入金融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基于管理者的远见,也是福田的幸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