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球路的形成和硬仗特點都很特殊,適合與之比較的只有馬拉多納。

雖然角色都是前場自由人,但馬拉多納本質是十號,梅西本質是前鋒。作爲十號梅西遠不如馬胖。

梅西的問題就在於,他作爲前鋒,欠缺一部分競技素質(體格、絕對力量)和由此所衍生出的球路,因此,硬仗的實戰效果往往還不如作爲中場的馬拉多納。因此,馬拉多納拿到了世界盃冠軍,而梅西連美洲盃冠軍都彷彿咫尺天涯。

梅西或許極偶爾有類似發揮(不見得是頭球擺渡,但要殺入禁區),但在比例上根本不值一提;馬拉多納則職業生涯各個時期都不乏衝到第一線去肉搏、吸引火力的例子(這個球剛滿 21 歲)。一句話,當主將如果只喫紅利,不在戰術上爲隊友犧牲體力和球路舒適度,那麼隊友反過來只能等着你主將發揮看家本領。但梅西已經30多歲了,看家本領早就不太好使了。

根源當然是拉馬西亞,後來則是因爲較年輕的時候就喫了瓜迪奧拉、哈維、伊涅斯塔的紅利,導致在身體巔峯期還沒結束球路就已經定型,此後又無名師指點(或指點不動)。一句話,球路純粹而脆弱——伊涅斯塔的作用對梅西的職業生涯來說無可替代。

梅西處理球的思維 和風格不夠立體(注意對比馬胖、小羅);幾乎強迫性地以小球進入習慣終結區域;不愛用外腳背踢長球(對比馬胖、小羅),這些其實在實戰中浪費了不少的機會(尤其是反擊的機會)。

梅西曾經有過其身體條件下接近誇張的動作幅度,不去翻了,可以去看 2009 年左右對桑坦德的那個橫帶抽射進球,包括 09-10 賽季對蝙蝠的帽子戲法也算。但是,一,持續時間不長,大概從 11-12 賽季起就大幅下降——結合當年夏天瓜迪奧拉買了誰,都對得上;二,他必須起速後才談得上硬仗裏發揮動作幅度,對比參考斯坦福橋電臀進球,高下立判;三,國家隊比賽效果跳水。還用不着搬出馬拉多納來,梅西比美利堅的哈吉還差出一大塊呢。以上三點就已經把梅西,說得直白一些,靠激素帶起來的身體條件的上限,揭示得很清楚了。

梅西必須依賴隊友包住他,必須撞牆,必須有伊涅斯塔,動作幅度不足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梅西厲害在節奏上,然而跟一些殿堂級巨星相比,技術不夠全面,卻也正囿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節奏。易言之,作爲與馬拉多納一脈相承的前場自由人,梅西對鋒線隊友的兼容性並不很強(奉先阿萊克西斯均因拿捏不好此節奏,不見容於巴薩),與自身技術特點可謂互爲因果。

其中一大宗,即是利用中長傳讓戰局豁然開朗的能力。梅西的本能九成五會是起速突擊,讓對手的局部防守立即破掉。對手雖也不好防(畢竟一旦讓梅西撕開一處口子,一般來說口子只會越來越大,直至致命),但防守核心於全局着眼,還是較易把握(尤其是梅西在中線至30米區域之間拿球時)。

與濟科馬拉多納羅納爾迪尼奧這三個中長傳大怪物相比,梅西的球路窄——對縱深空間的把握,濟科之敏感之精準,馬拉多納之不動聲色之爽脆,羅納爾迪尼奧之靈(妖)氣四溢,梅西比之,均差出一截。

說到底,梅西的球路極爲理性(換一個角度就是刻板),以不變應萬變的意思較重,因此對手更易應對。而在戰略意義上,馬拉多納羅納爾迪尼奧之不可測,才更讓對手膽寒。

說到這裏有人肯定不服,因爲近日ESPN發起投票:梅西以65%得票率擊敗馬拉多納榮膺阿根廷歷史最佳。這裏有幾點值得一提,第一,阿根廷歷史最佳不去問阿根廷人,而讓西班牙報紙投票,未免有失偏頗吧!第二,歷來投票看流量,舊不如新很正常,當年老馬贏貝利,也是因爲更年輕!2002年英國評選最偉大的英國人,戴安娜排名比莎士比亞和牛頓都高。這樣硬吹當代的例子比比皆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