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線181

作者:風千里



“這個喀秋莎非常厲害,我們大概全部發射出去以後,最後我們衝上陣地,那個陣地上大概只有兩個士兵活着,都昏過去了,它這個震動很大,把人震昏過去了……俘虜他(指美國士兵)以後,他抗議說,你們放了原子彈”

——原志願軍15軍政治部文工團分隊長沈少華

進入1951年夏秋之交,隨着第五次戰役的塵埃落定,志願軍、人民軍與美聯軍在沿三八線的狹長地帶展開對峙,自此,大規模的運動戰宣告結束,雙方在前線逐步形成犬牙交錯的陣地防禦攻勢,戰爭態勢彷彿回到了一戰期間的塹壕戰時代。

爲了挽回頹勢,打破僵局,聯軍在8月發起了夏秋季攻勢,分別從東線金城方向,中線鐵原至臨津江以東方向,以及西線漣城方向發動突襲。在大量陸空火力的支持下,聯軍最初的進攻給了志願軍很大壓力。特別是在東線的美第7師和中線的美騎兵第1師攻勢很猛,負責防禦的第27軍和第47軍一度丟失了部分陣地。

【1951年夏秋季攻勢期間,攻佔陣地後小憩的美陸軍第7師官兵,身旁是繳獲的一挺蘇制輕機槍】

1951年9月1日入夜後,美第7師的兩個營結束了一天的戰鬥,在此前的幾天他們成功佔領了志願軍固守的後洞裏陣地。眼看志願軍已經退卻,他們緊張的神經開始鬆懈下來,半島秋季的清涼之風徐徐襲來,大功告成的揚基佬們紛紛酣睡起來。

恰在此時,一些在睡眼惺忪中放哨的士兵突然看到遠處的山坡後火光沖天,緊接着,無數個像火球一樣的東西拖着火焰劃過天際,帶着刺耳的響聲直接向他們襲來。察覺到異樣的美軍還沒來得及喚醒戰友,拿起武器,就被淹沒在一片火海和硝煙之中,劇烈的爆炸聲震顫着大地。倖存的美兵還沒有從驚恐中緩過神來,又一波“火球”迅速襲來,那景象正如同末日一般恐怖。

【志願軍炮兵第21師的火箭炮向美軍陣地實施炮擊】

在後洞裏遭遇不明火力襲擊的美第7師,是美國陸軍的一支老牌部隊,曾先後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歷經阿圖島戰役、馬紹爾羣島戰役、萊特灣戰役和沖繩島戰役,是一支久經戰火磨鍊的精銳之師。朝戰爆發後,第7師又作爲美軍的急先鋒,先後參與了仁川登陸戰、長津湖戰役等重大戰役,是志願軍的老對手。

而在9月1日當夜,該師的兩個營遭遇的不明火力,正是來自志願軍第27軍麾下的炮兵第21師第203團。炮兵第21師也是一支百戰之師,前身是四野48軍第143師,在解放戰爭中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華南丘陵。而第203團曾經在解放戰爭初期湧現出一位家喻戶曉的戰鬥英雄,他就是董存瑞。

【蘇聯生產的初期型BM-13型火箭炮,使用吉斯-5型卡車裝載】

【在靶場進行試射的BM-13-16型火箭炮】

第203團此次用於炮擊美軍陣地的武器,並不是常規的加農炮或榴彈炮,而是一款曾在蘇德戰場上揚名的特殊火炮——BM-13型多管火箭炮,它有一個更爲深入人心的綽號:喀秋莎。

得益於早期火箭技術理論的推進(以齊奧爾科夫斯基爲代表的理論奠基者),蘇聯早在十月革命結束不久,就開展火箭武器的開發,在1933年還專門成立了火箭研究所,爲軍隊特別是航空部隊研製專用火箭彈,其中多管火箭炮因技術門檻和生產成本較低,被研究所提出做出應急性武器,並被迅速提上研製日程。

1939年,以吉斯-5型卡車爲平臺,裝備8條火箭發射軌並可以進行大角度旋轉的BM-13-16研製成功,並在年末通過靶場實彈試驗,並少量裝備部隊,使得蘇聯紅軍成爲首支裝備多管火箭炮的部隊。BM-13的8條發射軌可以上下懸掛的方式,搭載16枚口徑爲132毫米的M-13型火箭彈,可進行單射、部分連射和齊射,M-13火箭彈彈體裝有TNT炸藥,最大射程8500米,其威力相當於一枚152毫米榴彈炮,而一臺BM-13火箭炮的瞬時火力密度等同於18門M-1938型榴彈炮。

【BM-13使用的M-13型132毫米火箭彈】

【後期換裝美製US-6型載重卡車作爲載具的BM-13N型火箭炮】

BM-13首次用於實戰,還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在1941年斯摩棱斯克戰役期間,蘇軍曾用7輛BM-13向德軍外圍陣地進行了一輪齊射,陣地上的德軍第5步兵師遭受上百枚火箭彈攻擊損失慘重,BM-13的首次亮相雖然沒能扭轉蘇軍在戰爭之初的頹勢,卻讓德軍永遠記住了這個簡單但可怕的武器。

在隨後的歲月裏,BM-13大批量裝備蘇聯炮兵部隊,並相繼推出小口徑的BM-8型和採用發射巢的BM-21型,由於多管火箭炮的研製在戰爭期間屬於高度機密,部隊在接收時並不知道這種武器具體型號是什麼,只是在火箭發射軌上看到了一個俄文字母“К”,即火箭炮生產廠家“沃羅涅日工廠”中(Коминтерн)一詞的首字母。而不明就裏的蘇聯官兵則據此給這種火箭炮取了個女性名稱——“喀秋莎”(Катюша)。隨後蘇聯在戰場上使用的多管火箭炮(包括後來的BM-8和BM-21型)都被一線官兵統一稱爲“喀秋莎”。當然在整個蘇德戰場中,使用數量最多的“喀秋莎”還是BM-13型。

【柏林戰役期間,蘇軍炮兵使用BM-8型火箭炮炮擊德軍堡壘】

【柏林戰役結束後,蘇軍的一輛BM-21型火箭炮】

對於火箭炮這種武器,我軍其實並不算陌生,早在1948年解放區第52兵工廠就參照英美裝備的火箭炮,成功研製出A-3式6管102毫米野戰火箭炮,並在志願軍入朝之初就參與了戰鬥:在雲山地區炮擊美軍騎兵第1師。該型火箭炮屬於牽引式火炮,結構簡單,便於運輸,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在火力輸出上並不是很突出。直到1950年,我國從蘇聯引起大批BM-13火箭炮,才逐步取代A-3式火箭炮。

【由我國自行研製的首型火箭炮A-3式6管102毫米野戰火箭炮】

【換裝BM-13火箭炮並進行集訓的炮兵第21師】

最初引進的120門BM-13全部配屬炮兵第21師,而該師在去年11月剛剛結束在華南地區的剿匪作戰,並從原143師改編而來,從步兵師直接改爲炮兵師,部隊裏的大部分官兵不要說是火箭炮,就是常規火炮都沒有接觸過,全師懂得操炮技術的人是個位數。

爲此,第21師緊急抽調部分軍官赴瀋陽炮校進行集訓,儘快熟悉BM-13這款武器。第21師也參照蘇聯炮兵編制,一個連配屬4門BM-13,一個營配屬12門,一個團配屬24門,而全師(下轄201,202,203,207和208團)則裝備120門。到1951年2月,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集訓,全師開始全面換裝BM-13。又經過兩週的戰前動員,第21師在師長吳榮正和副參謀長王亞夫的帶領下入朝參戰。

而此時大規模運動戰尚未結束,剛入朝的21師並沒有立刻獲得參戰機會。在此期間,師領導多次向志願軍司令部請戰,指戰員也紛紛寫下決心書,而志願軍司令部對如何使用這支裝備大殺器的部隊表現得極爲謹慎。直到8月份,美軍發動新的夏秋季攻勢,彭老總才親自下令:派第21師三個團支援前線步兵作戰。其中第203團配屬東線的第27軍,第202團配屬中線的第47軍,第201團配屬西線的第64軍。而首創戰績的正是前文所提到的第203團,他們在9月1日當晚,以多輪齊射,向美第7師兩個營傾瀉了384枚火箭彈,吹響了志願軍在東線反攻的號角。這次炮火覆蓋之下,美軍瞬間被打死打傷700餘人,兩個營立刻喪失戰鬥力,當志願兵步兵衝上來搶佔陣地時,發現美軍陣地裏已是一片狼藉,能動彈的士兵不過幾名而已,其餘不是被炮彈炸死或震暈,就是落荒而逃。

【準備入朝的炮兵第21師】

【對火箭炮進行日常維護的炮兵第21師官兵】

在203團取得首勝之後,第202團在中線再創佳績,他們向美騎1師在青木洞固守的工事發起炮擊,在友軍用常規火炮和步兵佯攻交替的方式,引誘敵軍從工事中出來之際,202團突然用BM-13火箭炮實施齊射,騎1師遭遇慘重傷亡,超過800人被擊斃或擊傷,而就在一年前他們在雲山戰役中曾領教過志願軍A-3式火箭炮的炮擊,彼時A-3相對貧弱的火力並沒有給他們留下什麼印象。11月,201團也在西線重創英軍第28旅,伴隨着我軍火箭炮發射時的山呼海嘯之聲,聯軍的夏秋季攻勢也就此破產。

【在金城戰役期間大顯神威的志願軍火箭炮】

嚐到火箭炮甜頭的志願軍開始大規模使用這些武器,而裝備BM-13的21師又被多次擴編。到1952年,在原有5個團的基礎上,第205團和209團又加入第21師,隨後裝備A-3型6管火箭炮的第210團和高炮第19營也被劃歸第21師。到戰爭結束之際,第21師坐擁8個火箭炮團,1個高炮營,裝備180餘門火箭炮,其火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炮兵師的規模,並在其後的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等重大戰事中瘋狂地收割敵軍的有生力量,並被步兵們尊爲“炮兵之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