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抗戰劇《雷霆戰將》熱播,遭到網友的集體吐槽。在劇中,八路軍指揮部是豪華別墅,護士妝容精緻,衣服乾淨得發亮;八路軍戰士個個衣着光鮮,清一色都用髮膠、髮蠟。戰爭年代,八路軍戰士到底過着什麼樣的生活呢?

太行山上的八路軍司號員。徐肖冰攝

今天,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帶大家認識真實的歷史。這些照片的拍攝者既有著名的紅色攝影師沙飛、徐肖冰等,也有來自美國的記者哈里森·福爾曼,他們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現了八路軍的戰鬥、生產與生活。

八路軍將領,你認識他們嗎?哈里森攝

這幾位運籌帷幄的將領,髮型簡單,無須使用髮膠、髮蠟;沒有筆挺的制服,衣着簡樸,甚至有些皺巴巴;腳上穿的是布鞋,而非皮鞋。

延安的窯洞。哈里森攝

八路軍沒有別墅,只有窯洞。在延安,全體指戰員都在窯洞內工作,也在窯洞內生活。窯洞是陝西省的地方傳統民居形式之一,室內陳設非常簡單,有木桌、木椅、土炕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當然,窯洞也有好處,那就是冬暖夏涼。

八路軍護士。哈里森攝

在《雷霆戰將》一劇中,戰地護士始終妝容精緻,頭髮一絲不亂,那套服裝很突顯身材曲線,高跟小皮鞋雪白雪白的。但現實怎麼樣呢?請各位睜大眼睛看看真實的戰地護士吧!她們除了要拿救護包,還要拿槍和手榴彈。她們不是大美女,又何嘗不是最美的人呢?

1942年9月,邊家堡戰鬥。杜根元攝

八路軍的抗日戰鬥相當艱苦。1939年秋季開始,日軍在抗日根據地頻繁進行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毀滅抗日地區人力物力、摧殘抗日軍民抵抗意志。

1942年6月,八路軍據守村落。流螢攝

侵華日軍爲了撲滅華北的抗日武裝力量,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瘋狂、大規模的掃蕩。1940年以後,這種掃蕩更爲頻繁、更爲酷烈。我們舉“五一大掃蕩”的例子來做個說明。1942年5月1日起,日軍糾集日僞軍5萬餘人,對八路軍冀中軍區發動了“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此次掃蕩使冀中軍區部隊減員16800餘人,第八軍分區司令常德善、政委王遠音等多位中高級指揮員壯烈犧牲;羣衆被殺、被捕達5萬餘人,根據地全部變爲日佔區和游擊區。

1943年,八路軍伏擊日軍車子隊。流螢攝

針對日軍的殘酷掃蕩,八路軍進行了頑強的反掃蕩戰鬥。仍以“五一大掃蕩”爲例,冀中軍民在2個月的反掃蕩戰役中,共進行大小戰鬥272次,斃傷日僞軍1.1萬餘人。

受傷的戰士被抬到後方醫院。哈里森攝
八路軍練兵。沙飛攝

八路軍有沒有條件穿上華美的衣服,用上髮膠、髮蠟?可能性微乎其微,獲取這些物資的難度太大了!爲什麼?因爲國民政府對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

1942年八路軍在延安開荒生產。徐肖冰攝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停發了八路軍的軍餉、彈藥、被服等,並揚言“不讓一粒糧、一尺布進入邊區”。再加上日軍的掃蕩,華北抗日根據地陷入嚴重困難之中。1942年12月,毛主席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一文中寫道:“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喫,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窩。人家用停發經費與封鎖經濟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有一些時間,八路軍戰士用樹葉、地瓜秧、花生皮等摻一點糧食喫。

喫飽穿暖是第一需求,然後是戰鬥打鬼子,誰還有心情抹髮膠髮蠟?

陝北軍民合力耕種。哈里森攝

八路軍如何打破這種封鎖局面呢?那就是在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解決糧食問題;同時開展減租減息,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此外,還發展工業生產,自己生產武器彈藥和生活用品。

歌唱家郭蘭英唱過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南泥灣》,她所歌頌的就是八路軍開展大生產運動的一個典型,荒蕪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八路軍一年到頭的狀態是又打仗又種地,沒有氣定神閒的時候。

1942年,嚴整的八路軍步兵陣容。沙飛攝

影視劇可以對歷史進行適當的改編,但是不能扭曲歷史。敬畏歷史,尊重先烈,這是相關從業人員基本的職業良心。觀衆的審美情趣在不斷提升,不會再忍受侮辱智商的“抗日神劇”“抗日雷劇”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