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裂的文明。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從古代傳到現代,和我們一直說漢語寫漢字有關,漢字爲中華民族的傳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可是英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羅素卻說,中國的漢字有三大缺陷。那麼他說的話是否中肯?中國漢字果真有三大缺陷嗎?

羅素:缺陷之一,字符複雜書寫困難

對於中國漢字的起源,有人認爲是黃帝命令倉頡造字的,但經過考古發掘,人們知道了漢字是中國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早在遠古時期,人們爲了記錄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已經採取了結繩記事的方法。由於處在原始社會時期,國家的事情也很小,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到了奴隸社會時期,早期的國家開始建立,國家的事情比較多,因此急需要文字。爲了傳遞信息,中國人民最早創立的是象形文字,也就是看到太陽就畫一個太陽的形象,看到月亮就畫一個月亮的形象。

象形文字有一個特徵就是一個字能表達一個含義,這和英文是有很大區別的。而且我國字型發展歷史悠久,先後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這些文字書寫都比較困難。爲了避免這一缺陷,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漢字得到了簡化,以便更加易於書寫。

羅素:缺陷之二,不方便排序,無法記錄

英語單詞全部是考26個字母組成的,而且他們也有特殊的構詞方法,因此在排列上面很方便。但是漢字的構詞卻沒有規律可循,有的是象形字,有的是會意字,還有的是形聲字,有些漢字還是多音字,根本無法進行排序。

爲了彌補這一弊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也效仿西方,創造了拼音。給每一個漢字都標註上了音節。這樣就可以根據西方字母的排列方式給中國漢字排序了。之後所有的《新華字典》全部都是按照這一順序進行排序。

羅素:缺陷之三,不能很好地表達外來詞彙

在當今社會,英語是全球的通用語言,而且英語也有專門的構詞方法來表達外來詞彙。比如會採取音譯的方式,直接把中國詞彙轉化爲外文。我國漢字是非常古老的文字,沒有吸收外來文化。而且發展到目前爲止,漢字已經非常成熟了,不能因爲任何情況而創造一個新的文字出來。

但是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世界各國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很多國家的科技來到了我國,包括文化和語言也來到了我國。爲了概括這些外來品,我們又增加了一種造字方式,那就是直接音譯。

小結

中國漢字是古老的文字,是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漢字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羅素所指出的這三點缺陷,是中國漢字本來就有的缺陷。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對漢字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有效地避免了這三種缺陷,而且漢字也成爲了一項藝術,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