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样紧张的行程,60天过后,一位84岁的院士告诉我们——疫情即将平缓。享受这句话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撒贝宁84岁院士的24小时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记忆中,有一个重要的节点——1月20日。这一天,国家卫健委组织召开记者会,高级别专家组正式面向全国通报:

新冠病毒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84岁的钟南山院士开启了他几乎不眠不休的战“疫”斗争。

2020.1.18

深圳参与抢救后回广州参会

傍晚5点挤上开往武汉的高铁

晚11点听取武汉方面的情况

2020.1.19

武汉参加疫情研讨

前往金银潭等医院走访

晚10点到达北京开会至凌晨2点

2020.1.29

在电梯里接受采访

危重症远程会诊,持续4个多小时

2020.1.30

早6点与“病毒猎手”伊恩.利普金教授见面

飞北京参会,机上研究治疗方案

2020.2.11

接受路透社采访

远程视频讨论病例

晚接受央视专访

......

而在央视《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秘书苏越明首次披露了钟南山院士的抗疫细节,一张张日程表强势冲上热搜!

在这样连轴转的行程背后,还藏着大量的电话沟通、病例分析,哪怕是在开往武汉的火车上,钟老依旧马不停蹄地整理对疫情的研判;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的十分钟里,仍没有停止思考。

随行秘书在节目中透露:

“您看他那个眉头还是紧皱,我觉得他还在思考措施,过了大概十分钟,他睁开眼睛说我想到了一些东西,然后下笔补充了几条对疫情局势的初步研判。”

“钟南山”就像一座山。这座山,顶了多少年风雨,给了多少人心安。

这张被偷偷拍下的“高铁照”,给了无数人极大的鼓舞与支持。

这份密密麻麻的行程表,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是震撼、更是反思——我们呢?风华正茂的少年,又该怎样规划每一天?18岁学生的24小时

在“高考工厂”,有这样一群学生。

他们从清晨6:00开始学习直至深夜,一年做5000套卷子,平均每天14张。

在超级中学,有这样一群学生。

他们把24小时过成48小时,一日三餐平均只花15分钟、净学习时间超过14小时。

在顶尖学府,有这样一群学生。

哪怕已身在高处,却依旧清晨6点起床、凌晨1点入睡,将每一天细化到分钟。

上课之余,不忘听CNN、参与社会工作、锻炼身体、修养品行,生活被安排得充实又高效。

图源:清华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冬晗作息时间表

从杖朝之年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工程院院士到顶尖学子。越是到了牛人聚集的圈层,你就越觉得身边人似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虽说每个人的目标不同、人生的阶段性不同、未来的规划和安排也不同;但这样的自律可以复制、这样的努力可以复制、这样的成功也一样可以复制。

怎样过好自己的24小时?

有位中国留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哈佛见闻:

有不会落下任何一场party的社交达人,但就算狂欢持续至凌晨5点,也能在早上7点雷打不动的出现在教室组织有效率的学习;

有年级排名第一的大神,同时在伦敦创业,融资、招聘、业务扩张样样亲力亲为进展顺利......

采访了身边数十位“牛人”后,发现他们有以下3点共性:

1、保证效率

同样多的内容,吸收速度取决于大脑的运转效率。

当大脑疲于工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开始走神,拖拖拉拉的消磨时间,也不见得有多少收获。

毕竟,哪怕是“钢铁侠”钟院士,在极度疲惫时也会觉得——“我的脑子已经木了”,从而影响对问题的判断。

极度疲惫的钟老一时没能回答上来主持人的提问

哈佛同学分享的3点“效率”技巧:

好好睡觉

连续工作太久,发现大脑效率下降的时候,不妨放松或者小憩一下充个电,效率曲线就又蹭的一下上去了。

坚持运动

脑力工作也是相当耗体力的,这也是84岁高龄的钟老依旧坚持健身的原因。

体力决定了你高效学习/工作的时长。腾出时间去运动吧,对效率的投资一定不亏本。

一时只做一事

在集中精神的状态下事情会完成的更快更好,所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解决一件事。(抄抄写写这种不动脑子的不在此列)

如果发现有些事情在脑子里转来转去,不妨干脆先写下来,然后分配一个另外的时间再去想。

2、先做优先级

列下要做的事,并进行排序。

检验排序的标准:当出现冲突的时候,你能够干脆地放弃优先级低的。但比决定想要什么更难的,是决定不要什么。

根据“艾森豪威尔”法则,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事情的重要性与紧急性来帮助决策。

我们要优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事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把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舍弃掉,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授权交给别人来做。

紧急的事情,容易区分,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而重要的事情,每个人、每种角色的判断都会不同。对一个将军重要的不一定对一个教师重要。

很多人误把紧急的事就当成是重要的事,实则不然。重要的事情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定——这件事对未来的工作、生活、人际、学习和健康等人生目标与规划是否相符。

想一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事,想要做成什么事。

3、善用计划表

享受从to do list上划掉一项的成就感。

这种对成就感的追求,本身也是管理自己的时间的动力。但这未必是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从高效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也有些人从慢节奏随性的生活中获得满足。

如果你决定“发呆时间”“看小说时间”“看肥皂剧时间”对你来说很重要,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只要你知道你的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什么,并觉得值得就好。

在钟老家中的门檐上有一枚锈迹斑斑的钉子,源自“非典”时期的一场普通肺炎。为了不让公众担心,他利用这颗钉子每天给自己输液,直至重回“非典”前线。

这枚钉子,陪着钟老从“非典”到“新冠”,一钉就是17年。不仅钉在门檐上,更钉在钟老的心里,时刻提醒着——责任、担当、家庭、爱和义无反顾。

行胜于言。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现代社会,贩卖焦虑总能一呼百应。在我看来,摆脱焦虑其实很简单——想要的,就去做。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