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殺出。

今年國產劇的“情緒擔當”,被《親愛的麻洋街》給扛走了。

很多人說它是中國版的《請回答1988》。女主馬曉曉(譚松韻),喜歡異類少年歐小劍(許魏洲),又被鄰家男孩易東東(牛駿峯)暗戀。兜兜轉轉,感情線綿延十多年。

譚松韻演這種“一女vs兩男”的感情戲份是一絕,清甜微澀,完全沒有油膩的渣女感。

近在眼前的《以家人之名》,搭戲宋威龍張新成,大哥深情二哥寵愛,不羨鴛鴦不羨仙,我只羨慕李尖尖。

《最好的我們》,灰姑娘被學霸同桌和叛逆少年同時喜歡,清新如橘子汽水,沒有把美好撕碎給誰看,誰說青春劇必狗血?

譚松韻的童顏小圓臉,不完美但渾然天成。野生眉,齊肩發,就像按鄰家女孩模子長的。

回到《麻洋街》。

家長裏短,瑣碎卻鮮活,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遠親不如近鄰的人情味。

1984年夏天,廣州麻洋街,左鄰右舍湊在一起,孩子們搬出“全街首富”曾家的電視機,架起電線杆。老老少少手拿蒲扇、搬來小板凳,坐在大榕樹下,圍觀23屆奧運會男子五十米手槍慢射比賽。

心正懸在嗓子眼兒,從湖南搬來的易東東一家,乘坐的汽車突然橫衝直撞而來。

雞飛狗跳之後,車上的易東東飛了出去,跟馬曉曉“地咚”了。兩張臉,四隻眼,面面相覷電光火石。

又是國產劇玩了一萬遍的爛梗,可我一邊吐槽“夠了”,一邊暗暗“真香”怎麼肥四?

同一秒鐘,圍牆上端坐的那臺共享電視機也飛了出去。孫家兒子孫隼變身“人肉墊”,衝過去接住了這個笨重的寶貝疙瘩。

根據機型和右下角稍顯模糊的標誌,能看出這寶貝是當時的頂流網紅:熊貓電視機。

在人均工資幾十元的1980年代,一臺熊貓電視機要400~500元,普通人省喫儉用攢上一兩年才能扛一臺回家。

同一時代的名牌電視劇,還有牡丹、金星、飛躍、福日……

▲1981年,北京西單商場,顧客們搶購電視機 圖源:中國畫報出版社

大多是黑白顯示屏,只有一方小小的弧形屏幕,開關鍵是伸縮式的,音量、頻道都是旋轉按鈕調節,每次換臺,人要懟在電視前,擰過來擰過去。

信號不好的時候,屏幕上總出現雪花。一旦雪花飄起,大人們就會拍打一番,還挺管用。

彩色電視機已經出現,但實在太貴了。

▲80年代的彩電票,人們的短缺心理加劇了市場的彩電搶購 圖源:豆瓣網友 newworld1914

有多貴呢?

網上一位大爺回憶:

“1985年買了一臺熊貓18寸彩色電視機,不帶遙控器,只有8個臺,價格是1380元,還是開後門買到的。

當時我的工資是每月73元+5元獎金。

當時一臺21寸,平、直、遙的電視機需要2380元。”

“平、直、遙”是什麼?平面、直角、帶遙控。

彩電太奢侈,但又想看怎麼辦?於是“彩色貼膜”橫空出世,黑白一秒變彩電。

彩色貼膜有紅黃綠藍四色,天空是藍的,人臉是黃的,衣服是紅的,地面是綠的……嗯,齊了。

▲被彩色貼膜覆蓋的黑白電視屏幕,到底是哪裏不對……

所以,《麻洋街》裏不用貼膜的真彩電絕對是電視機中的戰鬥機,難怪精神小夥以身相護,要不然全街的人都得降維打擊,回家聽收音機了。

電視的“春天”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彩色電視大規模替換黑白電視,日立、松下、索尼等外資品牌開始進軍中國市場,那時的大彩電基本都長這樣:

重量不輕,扛着個大肚子,一言不合就佔據桌子1平米麪積,相當笨重。

孩子們開心的是節目多了起來,最多可以收到近40個,遙控器也出現了,冬夜不用從暖和的被窩裏爬起來關電視,可太爽了。

前面提到的電視機“平替”收音機,80年代正是它的天下。

古早的紅星牌收音機,自帶“解剖圖”。圖中的“1.5V”看出用的是電池。只能聽廣播,拽出細細的天線,旋轉按鈕手動調頻。

寶石牌的這款,是收音機中的名媛,外形精緻,滿滿少女心。

收音機的升級版,雙卡收錄機,多少人的青春呀。

SHARP收錄機現在看起來依舊眼花繚亂,當時的孩子還不知道這些按鍵都是什麼功能,只是喜歡一通亂按,覺得發出的“咔噠咔噠”聲是非常有格調的一件事。

▲SHARP收錄機,圖源百度貼吧-收音機愛好者,網友“星星點燈”提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結婚最講究“三轉一響” ——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如果齊全,婚禮就相當有面子。

最受追捧的是自行車,當時自行車樣式沒花樣,極其單調。超大的車輪,高大的車身,車前還有根大橫樑,需要一個掃堂腿才能騎上去。

因爲車輪直徑28英寸,車前有一根鋼樑,故稱“二八大槓”。

▲資料圖片:1984年,上海光新路上騎二八大槓的人潮

“二八大槓”還有專設兒童座椅,竹編小椅子用繩子綁在車後座,前有扶手後有靠背底下有搭腳,承載了一代人的童年。

爸爸的屁股後面,是女兒永遠的寶馬座駕。

二八大槓不僅是通勤代步,更是運輸工具,幾十上百斤重的物品不在話下。

菜農們在後座上放兩個大竹筐,中間用一根橫木挑着,就能滿載瓜果進城賣;做生意的小商販騎着自行車進貨,滿滿當當三大袋捆結實了,二八大槓馱回家不成問題。

▲圖源:百家號“月下泛史”

二八大槓屬於男人,縫紉機屬於女人。

縫紉機平時都要用布套罩起來,十分金貴。除了少數“大戶人家”,孩子們的新衣服很少有去商場買的,而是媽媽買布用縫紉機做的。

上面十指靈活,布料緩緩前行;底下腳踩節奏,踏板搖頭晃腦。縫紉機針頭勤勉而快速地噠噠噠穿下去,盼望的新衣服在媽媽手下一寸寸誕生。

▲1980年,吉林洮安,居民開心地添置縫紉機 圖源:中國畫報出版社

孩子們也常常在縫紉機閒置時扯下布套,坐下椅子上將縫紉機踏板踩到飛起,聽着齒輪快速轉動的聲音,特別過癮。

難怪每個聽到動感歌就嘚瑟的抖腿狂魔,要說“我心裏有臺縫紉機”。

同樣已經謝幕的還有風力十足的大吊扇。

高高掛在天花板上,三片又長又窄的風葉,旋轉開關有五個檔位,五級風力好像能把人吹上天。

坐在高速運轉的扇葉底下,小心肝忍不住有點顫抖,腦補風扇掉下來爆頭的恐怖場面。

這擔心大可不必。1980年代的電風扇,結實、風大、穩當,是家中一項重要財產。

臺式風扇,鋁合金外殼底座、鐵製葉片、鋼絲,搬起來很有分量,不像現在的風扇輕飄飄。很多人當年結婚時置辦的電風扇,到孫子出生了還在用,像個家庭成員似的。

不過記憶中最解暑的工具卻是奶奶手中的蒲扇,陪我度過一個又一個童年的夏天。

每個在奶奶蒲扇底下睡着的孩子,都在一條“國民牀單”上入夢。

花色多是“四菜一湯”:中間一朵大牡丹,周圍四朵小花。用知乎一位網友的話說:有花有葉,有枝有蔓,有蕊有脈,有明有暗。色彩鮮豔,久洗不壞。

牡丹花是那個年代的現象級爆款,不僅是國民牀單、枕巾、毛巾的通用圖案,還在這些物件上面:鏡子、鐵皮暖瓶、搪瓷杯、搪瓷盆、痰盂……

洗漱裝備標配是臉盆架,可以掛毛巾,上面有一面鏡子,還可以放刷牙杯和洗臉盆。

▲洗漱、照鏡子、梳妝、掛衣服掛包掛壺……的萬能架

再說說那些年的爆款零食。

首位大白兔。那時候的大白兔甜香純正,奶味十足,現在沒那個味兒了,倒未必是糖不對,而是隔着幾十年的記憶,味蕾再難回到從前。

跳跳糖是個神奇的存在,第一次嘗試相當忐忑,糖在嘴裏活蹦亂跳,宛如活物,最適合拿來整蠱小夥伴。

果味冰袋,小賣部阿姨把冰袋放在冰箱裏冷凍,2毛錢一袋,啃起來很帶勁。

▲隔着二三十年回看,這得含多少色素……但當年啃得可歡了

雨傘小蛋糕,備受女孩們追捧,其實能喫的就那麼幾口,還不怎麼好喫,就是衝那把小雨傘買的,插在洋娃娃身上,或插在自己頭上做髮飾。

▲童年的色彩審美真是一言難盡

玉米棒,不是花錢買,而是拿米跟商販交換。夕陽,街口,香甜的玉米棒從小販那臺黑乎乎的神奇機器裏一截截吐出,孩子們圍在旁邊看,順手接過長長的一根玉米棒揮舞起來,有武林遺風。

▲玉米棒,以及它的一母同胞,爆米花

除了上面林林總總,還有這些逐漸消失的老物件,看看你用過、玩過幾個?

最早的團建活動 ↓

喊你多喝熱水的不只是直男 ↓

新婚夫婦值錢的金銀細軟都在這兒 ↓

居家旅行走夜路之必備,高光時刻自己製造 ↓

快樂的一人食,全靠它 ↓

心理陰影之數學必考 ↓

被缺斤少兩我永遠辨認不出 ↓

看什麼看,跪的就是你 ↓

KTV裏吼的那些歌,有多少是跟它們學的 ↓

取材深海貝類的全民護手霜 ↓

你的髮際線可曾受過它的洗禮 ↓

壓軸來了,看你認不認得?一個物件的民間版、豪華版、凡爾賽版 ↓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所有物件都會破舊褪色,卻以另一種形式沉澱在記憶深處,構築成你見識氣質的一部分。

你好,再見——

用過的物,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愛過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