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诚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2. 对偶在形式上和表意上特点鲜明。文中多处使用对偶,试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3. 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诚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比原句更胜一筹,请简要赏析。

【答案】

【小题1】C

【小题2】形式上:语言整齐,结构一致,琅琅上口。表意上:两句概括凝练,表意相近,突出强调奋进中的艰难。

【小题3】①“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②结合后文可知,侧重于强调“要看得长远”,顺承后文内容。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后文联系更紧密,表达也更准确。

【小题1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第一个方框根据句末的句号在双引号之外判断,应该是间接引语,不能用冒号,排除AD。

第二个方框根据前语境中冒号紧邻着半个前引号的特点判断后面需要填成对的后半个引号,在根据后语境“先事虑事谓之接”判断,“先事虑事,先患虑患”这两句是独立完整的内容,句末应该用句号而且放在后引号内部;据此排除B。“站稳脚跟”和“求得先机”并列作谓语,之间习惯用逗号。据此判断C项最后一方框也没问题。

故选C。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 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草如荫 B. 芦蒿 C. 槛(jiàn)外山光 D. 应和(hè)

2. 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简朴 消耗 未免 B. 简朴 消磨 不免

C. 俭朴 消耗 不免 D. 俭朴 消磨 未免

3. 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尘不染 B. 流连忘返 C. 如雷贯耳 D. 莘莘学子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绿草如荫”错误,应该为“绿草如茵”。绿草如茵:形容草十分茂盛,绿油油的,像绿毯一般柔软,好像铺在地上的被褥。茵: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

B项“芦蒿”lúhāo,“蒿”的书写和字音和“竹篙”zhú gāo的“篙”区别开。

C项,“槛(jiàn)外山光”中“槛”别误写误读为“槛”kǎn。

D项,“应和(hè)”,注意联想记忆“和”这个多音字hé和缓,huó和面,hè曲高和寡,hú和牌,huò和药,huo暖和、软和、掺和。

故选A。

【小题2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区分近义词语的能力。

甲处:“简朴”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泛,可用于语言文字方面,也可用于生活作风方面,还可用于设备条件方面。“俭朴”着重指节俭朴素,运用范围较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语境中两个词语均可,一个强调简单,一个强调节俭。

乙处:“消耗”(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消磨”①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②度过(时间、多指虚度)。后语境中搭配的是“黄昏”这个具体的实践,应该用“消磨”,度过之意。

丙处:“不免”①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病一时好不了,心里不免焦急/不免客套几句。②不能免去:君子死而冠不免。“未免”①不免,免不了。②犹言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贬义。语境中“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是好的方面,应该用“不免”。

故选B。

【小题3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流连忘返”, 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语境中指荷花池,不能用“如雷贯耳”形容。可改为“名声鹊起(意思是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名声大噪(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正确。

2021届高三写作训练: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21届写作训练:敢为人先

高三写作训练:与自己和解

高三写作训练: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