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活動發射平臺離開了測試廠房,攜帶嫦娥五號探測器進入發射場地。

21日上午,“嫦娥五號”月球探測任務組織發射前系統間全區合練,這也是發射前的最後一次合練。

2020年11月17日,長征5號火箭已經樹立在發射臺上。

這標誌着中國探月計劃關鍵節點,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發射已經箭在弦上。

這是繼1976年8月19日,蘇聯“月球-24”號採樣器離開月球之後,人類時隔34年首次向月球發射可返回式探測器。

這也是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國家的可返式探測器。

拋開復雜的專業術語,嫦娥五號的任務可以簡單概括爲從地球飛到月球上,取點岩石土樣,然後再從月球飛回地球。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派載人飛行器落到月球上,就像當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一樣。宇航員腳踏實地站在月球表面,挖一鏟子土那是輕輕鬆鬆。

不過載人登月還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遠期目標,嫦娥五號作爲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中“回”的一環,使用的是無人操作的方式。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

發射與返回環節一共12個步驟

作爲一段往返76萬公里的長途跋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發射和返回困難程度遠超普通人想象。

嫦娥五號目前實現突破的核心技術包括:運載發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下降、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環月等待、月地轉移、軌道分離、再入回收12個部分。

這12個部分裏面還有許多的小細節,每一環出錯都可能導致整個探月計劃功虧一簣。

整個飛行過程23天,有23次重大的軌道控制,還有6次重大分離控制。

從探測器本身來講,嫦娥五號全重達到8.2噸,和此前發射的天宮系列空間站屬於同一噸位。重量遠超嫦娥一二三號星。

之所以重量大增,是因爲它爲返回地球增添了模塊。

四大模塊組成的“變形金剛”


嫦娥五號由四大部分組成:分別是上升器、着陸器、返回器和軌道器,四個部分依次聯接在一起。

着陸器顧名思義就是承擔降落到月球的功能,並且還要負責採樣;上升器承擔飛離月球的功能,這兩個部分組合在一起,單獨降落到月球上。

軌道器負責把嫦娥五號送回地球,返回器保存月球岩石樣本,並且負責再入大氣層的工作。這兩部分不落到月球表面,而是在環月軌道上運行。

四大部分既是一個有機整體,也可以分離操作。

當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運送嫦娥五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制動入軌後將進行環月飛行。

在合適的時間點,上升器和着陸器組合的模塊分離脫落,降落到月球表面,着陸器完成採樣封裝後,上升器點火,帶着着陸器脫離月球表面,進入環月軌道,與返回器和軌道器交會對接。

合體完成之後的嫦娥五號軌道器點火,從環月軌道飛回地球,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在內蒙古四王子旗着陸。

嫦娥五號“四個第一”帶來的高難挑戰

這裏面的許多環節都是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個第一。

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自動採樣。

首次從月球表面發射。

首次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首次帶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這四個第一都有各自的難度。

取樣階段,在引力只有地球1/6的月球上,採樣和封裝很困難,以前中國從沒做過,更何況全過程都要無人操作。

從月球表面起飛也是一大難點,因爲通常發射火箭都有穩定的平臺,有散熱和導流的設施。月球表面地形相對複雜,甚至不平坦,在這種惡劣條件下起飛,對上升器是很大的考驗。

接受測試的嫦娥五號探測器 來源:央視

在月球軌道上的對接難度就更高,在38萬公里距離,電磁波也需要1秒多才能抵達,地面控制中心根本無法完成這樣精細的對接操作。打個比方,在這樣距離上的對接基本是針尖對針尖,不但要對得準還必須接得上。

當嫦娥五號返回大氣層時,速度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這麼高的再入速度也是歷史首次。

過去我們航天器的再入都是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

速度更高、摩擦更大,返回器的氣動外形、防熱材料、姿態控制都是新挑戰。

爲防止速度過高氣動摩擦將返回艙燒燬,航天專家設計了一種“水漂”式減速的方法。

當返回器以特定角度高速撞擊大氣層時,會彈起,如同石子在水面上打水漂,這樣彈起再下落幾次後,返回器速度會降低到安全的範圍,再進行大氣層的穿行,最後着陸。

相關的返回技術已經得到驗證。中國在2014年發射的探月試驗飛行器,成功驗證了跳躍式彈道技術。

人工智能的運用是一大亮點

此外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地月往返之旅,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是一大亮點。

首先在月球表面的軟着陸,就將由嫦娥五號自行判斷。

此次的着陸點在月球正面呂姆克山脈,離美國阿波羅飛船的着陸點約1000公里。

嫦娥五號登月選定着陸區域。圖片來源:Phil Stooke

此前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成功着陸,已經證明了人工智能對探測器的着陸控制相當出色。

嫦娥三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採樣也是自動控制,用電鏟鏟取土壤,另外自動打鑽取巖芯。

更爲複雜的對接工作也是由嫦娥五號自行完成,依靠人工AI自主控制。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衡量,這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發射,都充滿了挑戰,其複雜程度堪稱創造紀錄。

再過幾天,我們就能看到它飛向月球的身影,祝願它完成任務圓滿歸來!

高仰止 本文來源:網易航空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