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房產送給樓下水果老闆,引起網友關注與不解。但其實馬老伯要的,只是簡單卻不容易得“老有所依”。

馬老伯今年88歲了,在上海擁有一套房產的他,人生過得並不順遂。老伴早他幾年已經去世,兩人育有一子。但可惜,兒子患有精神疾病。雖能與馬老伯相依爲命,但在某天夜裏猝死。

馬老伯最親近的人,相繼離開,對於老人來說,打擊很大。但馬老伯沒時間傷感,因爲所有的事情都要他一個人處理。

身邊的親人,早些年也會來看看他。但話裏話外的意思,都是衝着馬老伯的房產,希望馬老伯能夠訂立遺囑,明確這套房產將來想要留給哪家親戚。

親人的表現,讓馬老伯感覺到養老是指望不上他們了。這也體現出了養老會是將來的一大社會性問題。尤其對於丁克與失獨的家庭來說,當大人年邁,卻沒有下一代可以來幫助他們時,這些老人即將面臨老無所依的現實困境。

那麼對於這樣的老人來說,有哪些其他方式可以來解決內心安全感缺失的問題呢?

一、選擇養老院,付費購買養老服務

這是一種選擇,但老人也會有顧慮。

其一:養老院的資質各不相同,收費高低落差也相當之大。並且養老院護工能否善待自己,也會是老人心裏的擔憂點。

這些護工羣體,大多是低學歷者,從事護工崗位,每月扣除交金等費用,到手只有3000-4000元。但在養老院要護理的老人,卻有不少是失能老人。這些失能老人每日只能躺在牀上,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喫喝拉撒等工作,全部要交由護工來完成。

這項工作髒、累、社會地位低、收入低,所以優質人才不會主動選擇這樣的一線崗位,會選擇這個崗位的人,大多隻是爲了混個溫飽,談不上社會責任與對老人的愛心。

一位前後去過10多個養老機構的敬老院探訪義工:李方元,談到養老院護工:“對於一些護理人員而言,養老機構更像是一個包喫包住的“跳板”,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歷後,一旦有新選擇,護理人員往往會離開。而這些新選擇,通常是社工、家政等比護理工作輕鬆、工資較高的活兒。”

在這種心態下,護理員會對失能老人增加自己工作量的行爲,心生怨懟。例如外地一家護理院中的護工,因爲不滿老人屙屎拉尿在牀上,直接將糞桶放到老人鼻子下方,還拿草紙丟在老人面部進行侮辱。

更有出於一已之私,動歪腦筋,通過結束老人生命來獲益,被行內成爲“執死雞”的保姆。

這些不具備專業道德與人性的“護理員”,都成爲老人的噩夢。所以現在對於老人來說,去護理院是最後的選擇。

試想,如果是個好地方,老人們也不至於會這麼牴觸,所以對於養老行業的扶助與規範,期待通過社會關注來解決。

二、單身老人夕陽紅,再找個老伴“伴伴老”

但顯然馬老伯並不想通過找個老太來伴老。因爲小區裏已經有老太主動去接觸過馬老伯,她們的意向很明確,與馬老伯的親戚一樣,就是來撈好處的。

從這幾點能夠看出馬老伯腦子並不糊塗,甚至可以說有些戒備心重。他在小區裏不跟別人閒話。用馬老伯自己的話來說:“我跟別人不講話,話不多”。

那麼這麼馬老伯樓下開水果鋪的老闆,是如何取得有戒備心,跟人話不多的馬老伯的信任的呢?

水果攤主小遊是在幾次賣水果給馬老伯的過程中,跟馬老伯熟悉了起來。那麼當我們遇到困難,想要找人幫忙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身邊熟悉的人。

在馬老伯兒子猝死在家裏,那已經是晚上九點。馬老伯獨自一人打着手電筒到樓下水果鋪找小遊幫忙。小遊完全沒有推脫,全程陪同馬老伯辦理了兒子的喪事。

在殯儀館和火葬場,馬老伯的親朋好友一個都沒到場,忙前忙後的就只有小遊一個人。之後馬老伯病重在醫院,入院、出院、陪牀也都是小遊。

經過這番相處之後,馬老伯很信任小遊,同小遊一起去公證處辦理了意定監護 (指成年人在意識清醒時,根據自己的意願,選定臨終監護人處理後事),然後把自己的房產、存摺等都交由小遊管理,並邀請小遊一家住到了自己的房屋中。

對於馬老伯的這一安排,我認爲是明智的。

馬老伯88歲,沒有親人陪伴在側,光有房產和存款,是無法滿足老人內心的情感需求的。

老人病重的時候,需要有人忙前忙後,幫他辦理手續,跟醫生溝通,甚至需要跟醫生商討治療方案。

如果沒有這樣的人,老人哪怕出錢請護工,也無法承擔這樣的職責。

更重要的是,老年羣體更需要身邊有個穩定的客體,也就是依戀對象。小遊一家入住後,小遊夫妻就像是馬老伯的兒子、媳婦。小遊的兒子、女兒把馬老伯當成爺爺。

比起獨居老人,馬老伯獲得了更加多的情感支持,這種類似於天倫之樂的情感,是房產與存款無法提供的。更重要的是,小遊當初的熱忱和樸素,溫暖了老人的心。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對於網友擔心的:小遊連房產、存款都到手了,萬一老人癱瘓了。小遊還真能長期照顧老人嗎?

這其實是個難解之題,自古就有:久病牀前無孝子。因爲每個人能夠承受的壓力都是有限的。

超過了個體能夠承受的限度,個體會選擇有限照顧與滿足自身的需求。這是我們從遠古進化至今,保留下來的生存本能。

就像北極熊,當食物短缺,面臨即將餓死的絕境。母熊會喫掉自己的幼崽以延續生命,人類也存在這種生物本能。

但對於小遊來說,開水果店有收入,有繼承了老人的房產,老人也有存款和醫保,所以出現這一情況的概率很小。

馬老伯的這一事件,顯示出了上海老齡化的問題。相信在更多人對養老問題的關注下,養老資源匱乏的情況會日益改善。同時,我們要珍惜身邊人,親情寶貴,切莫忽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