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乃七宗罪之一,也是大多數罪案的根源。

1974年8月28日,日本奧裏村發生了一起滅門案,一位男子在家中發現了被殺的妻子以及兩個女兒,最小的年僅4歲,警察安慰男子之餘,僅僅用了兩天便是成功破案,兇手是住在隔壁的鄰居,然而警察之所以能夠破案如此之快,就是因爲警察推斷出——這起案件的罪魁禍首是男子家中的鋼琴,那這起讓人撲朔迷離的案件中,究竟有着什麼原委呢?

從當時警察掌握的線索來看,男子的妻子並不漂亮,而且家境也不富裕,因此警察便是很快排除了入室搶劫案,而且男子的家還是一間廉租房,不光是男子,周圍的鄰居也是家境普通之人,因此警察們便是犯了難,那麼兇手的作案動機是什麼?

詢問中,警察得知男子的妻子平日裏性格平和,並不會跟人結仇,仇殺這一點排除之後,整個案情幾乎都陷入了僵局,接着警察在案發現場發現了一件極爲奇怪的事情——兇手留下來的信。

據說信上面只有一句話:“明人不做暗事”,這頓時讓警察們糊塗了,難道說是兇手在挑釁警察嗎?正當警察們都在苦惱於案情的時候,兇手卻是來到了警局投案自首了,兇手名叫大浜松三,還是一位學校裏的音樂教師。

據大浜松三陳述,這一切都是因爲男子家中的鋼琴,而松三又是一位音樂老師,對噪音的存在極其敏感,而男子家的兩個女兒經常要在家裏練琴,松三多次進行交涉,但男子家並沒有作出改正,久而久之,積怨成怒的松三,再一次聽到了噩夢一般的琴聲,松三在這一刻徹底爆發,一氣之下母女三人皆是成了松三的刀下鬼。

看着倒地的母女三人,松三腦袋裏可謂是一片混亂,身上的行爲幾乎都不受控制了,最後麻木在男子家裏留下一張紙條,還寫着一句:“明人不做暗事。”不過在日本應該沒有這個詞語,但這一行爲已經凸顯松三的悔恨,但法律不會給他悔恨的機會。

然而,這也暗示了當時日本的社會背景,正如網上有人問:爲什麼在70年代的日本,家庭便就如此注重孩子們的教育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衆所周知,當時的日本羣衆普遍開始追求小資生活,人們也開始注重孩子的藝術愛好,因此鋼琴成爲了衆多家庭的不二選擇,要知道在那個電子產品還未普及的年代,鋼琴絕對算得上是奢侈品,然而衆多父母爲了讓孩子們能夠成才,不惜花上幾個月的積蓄也要爲孩子添置一臺鋼琴。

當然,買鋼琴不太可能是這起滅門案的導火索,讓人細思恐極的是,每一個不起眼的瞬間,幾乎都能成爲一個兇手殺人的動機,據說死者的丈夫還說過:“我們活得小心翼翼,但也還是繞不過這一遭。”不難想象這起滅門案,給人們帶來了多大的恐懼跟焦慮。

幾乎每一次兇殺案,都會給人帶來惶恐,作爲生者,但始終還是相信生而爲人,就務必要保持一顆赤誠和善良的心,畢竟善良跟愛,才能真正感化這個世界。

而松三在行兇後的悔過,足以證明了一點,畢竟必須也要明白,敬畏法律,就必須要從每個人做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