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天家無親情”爲了權力,父子反目,兄弟殘殺,骨肉親情在皇位面前,就是一個笑話。大唐一代更甚,從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囚父開始,唐朝前期的繼承者,無不是通過血腥政變登上皇位的。可同時也是在唐朝,卻有這麼一個哥哥,他在繼位以後追封自己去世的弟弟爲皇帝,這在歷代帝王家族極爲少見。

追封弟弟爲皇帝

公元768年,那時大唐帝國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大唐代宗皇帝,忽然要追封李倓爲承天皇帝,李倓就是唐代宗的弟弟,去世前爲大唐的建寧王。

這一舉動令天下大譁,當時名臣李泌勸解道,“從太宗皇帝開始,只聽說過追封太子的。”李泌與唐代宗可謂亦師亦友,他們的君臣感情很深,連他這樣的重臣都反對,更何況其他臣子了。

其實,大家反對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沒有先例,在唐朝及以前都是兒子做了皇帝,追封死去的父親,如曹丕繼位後追封曹操爲皇帝,孫權稱帝后,追封孫堅爲皇帝,追封自己祖上數代爲皇帝的也有,如晉武帝司馬炎,就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全都追封了皇帝。以前追封皇帝,都是後世皇帝追封家族長輩的,而對於兒子,侄子,弟弟等晚輩,一般只追封太子。

不顧大臣反對

但是唐代宗李豫執意打破傳統,不管全國上下的反對,可見他對弟弟李倓的感情有多深。史書上記載,唐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自小一起長大,雖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關係非常好,可謂兄友弟恭,在充滿陰謀黑暗的皇室當中,這種情況是非常難得的。

他們的父親李亨作爲唐玄宗的太子,過得很不好,唐朝之前的太子也同樣,無論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太子李宏和章懷太子李賢都不得善終,當時的李亨也是如履薄冰,不知道自己哪一天都被廢除了,因此全家都活得戰戰兢兢。

正是這樣的成長環境,兄弟二人抱團取暖,對太子的位置也並沒有什麼想法,感情也越來越深。可是,一場席捲天下的動亂改變了兩兄弟的命運。

安史之亂爆發後,長安洛陽相繼陷落,唐玄宗攜后妃羣臣,滿朝文武逃往成都。當時的建寧王李倓與宦官李輔國,建議當時的太子李亨,重整人馬,抵抗叛軍。這個舉動直接關係着天下的走勢,最終太子李亨在兒子李倓軍隊的幫助下,一步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利。應該說當時唐肅宗李亨之所以能當上皇帝。不僅靠太子李豫的才能,還有兒子建寧王李倓的兵權。

含冤而死

俗話說得好,“最是無情帝王家”唐肅宗李亨擁有這樣一對能幹的兒子,本應該感到慶幸,但是權力之下無父子。因爲長期處在父親唐玄宗陰影下,唐肅宗李亨對權力十分敏感,當時建寧王李倓掌控着兵權,自己這兩個兒子也受父親唐玄宗李隆基的喜歡,這讓他有很強的危機感,時刻擔心自己像唐高祖李淵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樣,被自己的兒子趕下臺。

同時宦官李輔國不斷地向李亨進讒言,父子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後來宦官李輔國和其黨羽,陷害建寧王李倓,謀害兄長太子李豫,要逼宮造反。疑心慎重的唐肅宗李亨,不顧兒子太子李豫的苦苦求情,執意處死了建寧王李倓。

弟弟死後,唐代宗李豫非常傷心,後來他除掉宦官李輔國集團,登上了皇位。爲了紀念含冤而死的弟弟,他不顧封建禮儀和滿朝上下的反對,把自己的弟弟追封爲皇帝。

舊唐書記載,李倓死時年紀尚小,沒留下子嗣,唐代宗李豫不忍自己弟弟一個人在冥界孤孤單單,把早逝的興信公主第十四女張氏,下旨賜給他,舉行了冥婚,並封張氏爲皇后。

結束語

後世王朝,很多皇帝用唐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的例子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能夠像李豫李倓兄弟一樣團結友愛,可大多收效甚微。可見在封建權力的影響下,手足親情的確是微不足道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