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邊疆之謀㉝|印反衛星“沙克提任務”回顧,或加劇太空競賽)

2019年3月,印度成功進行了反衛星試驗,成爲了繼美俄等國之後第四個擁有反衛星能力的國家。儘管此次試驗產生了大量空間碎片,但幾乎沒有遭到其他國家的譴責。本文將對印度的反衛星試驗及加劇的反衛星武器研發競賽進行簡要介紹,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太空軍備競賽能否得到控制。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2019年3月27日使用反衛星導彈實施了代號爲“沙克提任務”的衛星攔截試驗。發射的導彈命中了該機構正在使用的一顆人造衛星,試驗取得成功。

但是,此次試驗產生了大量碎片,即所謂的“空間碎片(太空垃圾)”。這是證明衛星攔截成功的證據,但也造成了未來與國際空間站或在軌衛星發生衝突的隱患。同時,此次試驗還可能加劇各國在反衛星武器研發領域的競賽,在國際上埋下一個重大隱患。

印度通過外交部宣稱“(試驗)沒有違反任何國際法或條約”,試驗是正當合法的。美國等國僅僅是稍加指責,其他國家也沒有更大的反應,印度幾乎沒有遭到處罰。本文將介紹“沙克提任務”的概況並分析印度爲何要開展衛星攔截試驗。此外,還將分析印度爲何沒有遭到嚴厲譴責,獲得了事實上的允許。同時,還將探討世界各國應發揮怎樣的作用,以便對加劇的反衛星武器研發競賽加以抑制。印度發射反衛星導彈。

印度發射反衛星導彈。

“沙克提任務”

印度總理莫迪和該國外交部人員表示,“沙克提任務”試驗是在2019年3月27日實施的。試驗中使用的反衛星導彈被稱爲“PDVMk Ⅱ”,從位於印度東南部奧里薩邦海域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島(Abdul Kalam)發射升空。該島嶼長期部署有導彈基地,用於大小各類型號導彈的發射試驗。PDVMkⅡ導彈發射後,隨着各級的分離而不斷升空。發射後約3分鐘,對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人造衛星“MICROSAT-R”實施了攔截,試驗取得成功。

此次“沙克提任務”試驗的成功,使得印度成爲繼美國、前蘇聯(俄羅斯)等國之後,第四個成功使用反衛星武器破壞或攔截衛星的國家。

據美國外交官亞太時事雜誌(The Diplomat)報道,美國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印度在去年2月曾進行過同樣的衛星攔截試驗,但最終失敗了。也就是說,印度在第二次試驗中即獲得成功。

關於印度用於攔截衛星的PDVMkⅡ導彈,最初並沒有曝光詳細信息。當年4月6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主席薩蒂什·雷迪(Satheesh Reddy)在記者會上公佈了部分信息。據公佈的信息顯示,PDVMkⅡ導彈全長13米,使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爲助推器。前端搭載有用於摧毀衛星的動能攔截殺傷器(KV)。

攔截殺傷器上搭載有紅外成像導引頭和使用環形激光陀螺儀的慣性導航系統。二者並沒有使用常平架,而是採用了將傳感器固定在彈頭中的捷聯方式。此外,攔截殺傷器還裝備了大小兩種助推器,以此修正飛行路線,確保能夠命中衛星。

以下內容屬於筆者的推測。首先,從公開的導彈圖片中可以看到,第一級和第二級的彈體上均有多處凹凸不平的小四角形。這在前蘇聯與俄羅斯潛射型彈道導彈上較爲常見,用於在同心筒(發射管)與導彈之間安裝隔板與緩衝裝置。PDVMkⅡ並未使用同心筒,而是以外露狀態直接從移動式發射臺(TEL)上發射,因而拆卸掉了隔板與緩衝裝置。

從這點以及推測的導彈尺寸與性能來看,第一級和第二級很可能使用了印度已經多次試射成功的洲際導彈(SLBM)K-4的相關部分。

此外,第三級和彈頭部分使用的是印度正在開發的 “大地防禦飛行器(PDV)” 反導導彈的第二級和彈頭的攔截部分。PDV是一種兩級固體燃料導彈,在2014年首次試射成功,目前已經成功發射了3次。

反導導彈與反衛星導彈的技術幾乎相通,可以進行改造或直接使用。從PDVMkⅡ這一命名也可以看出,使用K-4的助推器和PDV的彈頭等部分是完全合乎邏輯的。此外,印度自身也沒有確定具體的導彈名稱,表示:“(導彈)是正在開發的彈道導彈防禦項目的內容之一,使用了DRDO的彈道導彈攔截武器。”

然而,PDVMkⅡ、PDV和K-4的公開影像較少,無法確定掌握的情況是否準確,僅僅依靠當前公開的信息,很難對導彈的種類和性能等做出準確判斷。

“MICROSAT-R”是由DRDO開發的衛星,2019年1月24日使用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OR)的火箭發射升空,被攔截時正自南向北飛臨孟加拉灣上空。PDVMkⅡ導彈從阿卜杜勒·卡拉姆島向南發射升空,準確命中目標。據稱,命中時的相對速度是每秒10千米。

“MICROSAT-R”衛星發射時的重量爲740千克,搭載的設備與性能等詳細情況並未公開。印度媒體在該衛星發射時曾報道稱,這是DRDO開發並使用的一顆地球觀測衛星。但是,該衛星在發射升空僅僅兩個月後即被摧毀,據此可以判斷將其稱爲地球觀測衛星的報道並不屬實,極可能原本就是爲衛星攔截試驗開發的一顆衛星。

此次試驗後,美軍和NASA發佈報告稱,已經發現400餘個試驗造成的空間碎片。需要說明的是,美軍只能夠發現並追蹤低軌道上直徑約10cm以上的空間碎片。因此,太空中應該散佈着數量更多的直徑小於10cm的微小碎片。一般情況下,如果直徑大於10cm的空間碎片與衛星發生衝突,會對衛星造成毀滅性破壞併產生大量碎片,直徑大於1cm的太空垃圾可以使衛星無法正常工作,直徑大於1mm的空間碎片就可以引發衛星故障。

但是,在空間碎片問題上,印度爲了顯示其已經有所考慮,由該國外交部在試驗後發佈聲明稱:“爲了不產生太空垃圾,試驗在仍有大氣存在的低軌道上進行。產生的碎片將在幾周內墜入大氣層。”

事實上,“MICROSAT-R”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距離地球最近的高度)爲260千米,遠地點高度(距離地表最遠的高度)爲282千米,作爲衛星確實運行在較低的軌道上。因此,即使產生碎片,也會因與大氣摩擦而極易降低高度,在較短時間內墜入大氣層,最終燃燒殆盡。也就是說,印度選擇低軌道上的衛星作爲目標進行攔截試驗的考慮具有一定說服力。

但是,已經發現的碎片中,有24個的軌道高度高於國際空間站所在的400千米。目前,沒有立刻與國際空間站或其他衛星發生衝突的危險,未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毫無疑問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風險。“沙提克任務”展示了印度的反衛星能力。

“沙提克任務”展示了印度的反衛星能力。

各國爲何沒有強烈譴責

印度總理莫迪在聲明中表示,此次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不會造成威脅”。但事實上,該試驗毫無疑問是以中國等與印度長期處於對立狀態的國家爲目標的。

世界各國已經發射了大量軍事衛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現代的安全保障離開太空將無從談起 。除此之外,普通民衆的生活也非常依賴太空,太空在以經濟爲代表的幾乎所有領域中的重要性都在不斷增加。因此,在現代社會嚴重依賴太空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使用反衛星武器擊落敵方的衛星,將能夠在多個方面確保優勢。

此外,如果掌握了除了只有美俄等大國擁有的反衛星能力,並將這種能力展示給世界各國,印度可以藉此向國內外炫耀其技術實力。進一步而言,如前文所述,反導導彈與反衛星導彈在技術上幾乎相通,印度或許還有意藉此次試驗對巴基斯坦的彈道導彈進行威懾。

沙克提在印地語中的含義是“力量”與“能力”。此外,沙克提也指溼婆神等最高神明的“性能力”和“女性原理”,被視爲溼婆神的妻子(配偶神)。1998年印度進行的核試驗也正是因此才被命名爲“沙克提作戰”。印度對此次的衛星攔截試驗進行了相同的命名,賦予了其與核試驗同樣重要的地位,或是顯示其具有相應的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各國的反應相對平淡。當時美國代理國防部部長帕特里克·沙納漢(Patrick Shanahan)對試驗產生的太空垃圾表示擔憂,但並沒有進行強烈指責。美國國務院也僅僅是敦促印度維護太空安全。反應較爲強烈的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該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稱此次試驗是“惡劣事件(terrible thing)”,並在此基礎上表示試驗產生的太空垃圾對國際空間站及其他衛星構成嚴重威脅。

俄羅斯對印度表示“不針對任何國家”的聲明給予認可,沒有做出更多的反應。中國也沒有對試驗進行指責,僅僅表示:“期待(包括印度在內的)世界各國能夠維護太空和平。”日本和歐洲各國沒有針對試驗發表任何聲明。各國之所以反應平淡,可能是因爲此次試驗產生的太空垃圾較少,但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沒有能夠進行強烈指責的依據。美國“標準”-3導彈具備反衛星作戰潛力,2008年曾進行攔截衛星試驗。

美國“標準”-3導彈具備反衛星作戰潛力,2008年曾進行攔截衛星試驗。

莫迪總理和印度外交部在試驗後的聲明中表示:“此次試驗沒有違反任何印度已經批准的國際法或條約。”事實上,目前沒有相關國際法或條約對反衛星導彈等反衛星武器的開發和試驗進行限制。在太空武器和太空軍事利用方面,《太空法》(1966年12月13日簽署,1967年10月10日生效)是重要依據。但該法律基本可以稱之爲有名無實,即使不是這樣,也難以確認此次試驗違反了這部法律。

例如,該法律的第4條規定“不得將核武器或搭載有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載體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但是,攻擊衛星的武器不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反衛星導彈本身也沒有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所以並不適用於該條款。

此外,第9條規定“爲了避免對太空造成污染(中略),要開展研究和探查,在必要的情況下,要採取適當的措施”。但是,對於造成太空垃圾是否屬於“對太空的污染”,專家們仍未達成一致意見,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觀點。甚至可以認爲,《太空法》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還沒有出現太空垃圾問題,因此該法律並沒有涉及這一問題。

第9條還規定“本國或本國國民計劃在太空開展活動或試驗,如果在和平探查或利用太空方面存在損害其他當事國利益的風險且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應該在該活動或試驗前舉行相關國際磋商”。但是,印度此次在仍有大氣存在的約300千米低軌道上開展試驗,且事前已經考慮避免產生太空垃圾問題,應該不能被視爲“存在損害其他當事國利益的風險且沒有合理理由”。

另一方面,與《太空法》不同,國際上有文件明確規定要避免產生太空垃圾。

2007年3月6日聯合國通過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空間碎片減緩準則》,規定“不得開展蓄意的破壞活動或其他危險活動”,“不得對航天器或火箭的入軌部分進行蓄意破壞,不得開展可能造成大量長期殘留碎片的活動”。

但是,該準則同時還規定“如果需要摧毀相關航天器,必須在足夠低的高度上實施,以便縮短產生的碎片在軌道上殘留的時間”。此次試驗中,印度在低軌道上攔截衛星,正是依據了準則中的上述規定。

此外,上述準則並非條約,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即所謂的軟法,即使不遵守也不會遭到處罰。

印度針對此次試驗,宣稱“沒有違反任何國際法或條約”,且確實沒有遭到其他國家的強烈指責,上述內容是其中一個原因。此外,美國、俄羅斯等國過去都開展過同樣的衛星攔截試驗,特別是俄羅斯等國當前仍在進行相關武器的開發與試驗,因而對印度的批判很可能會波及自身,這應該也是印度沒有遭到指責的原因。此前俄羅斯公佈了一款未命名的導彈,外界認爲該導彈是“努多爾”反衛星導彈。

此前俄羅斯公佈了一款未命名的導彈,外界認爲該導彈是“努多爾”反衛星導彈。

加劇反衛星武器研發競賽

但是,不能因爲沒有明令禁止的國際法或條約,就在國際上放任反衛星武器的研發與試驗肆意擴大,這顯然不是人們願意看到的。

印度此次的試驗,雖然事前在太空垃圾問題上有所考慮,但仍然產生了可能威脅其他衛星的碎片。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太空垃圾問題仍僅僅是維持現狀,則可能將引發惡劣事件。今後,如果繼續出現類似破壞衛星的試驗,事態將日益嚴峻。

衛星攔截武器中,除了類似印度此次試驗使用的反衛星導彈之外,還可以將攔截衛星發射至敵方衛星所在軌道或與其交匯的軌道,通過直接撞擊或自爆產生的碎片實施攔截,這種攔截衛星被稱爲“殺手衛星”。

俄羅斯從蘇聯時代就着手開發殺手衛星並進行了實戰部署,目前仍在開發新型殺手衛星,同時開展在不實施攻擊的情況下靠近其他衛星進行偵察或破壞的試驗,國際上已經發現了非正常改變軌道的衛星。

關於反衛星導彈,除PL-19“Nudol”反導導彈之外,“S-400”和“S-500”防空導彈系統也具備摧毀衛星的能力。此外,俄羅斯以Kh-47M2空射彈道導彈(ALBM)爲基礎,研發了一款新型的反衛星彈道。

印度也加入了這一反衛星武器的研發競賽,在國際社會上或應視爲重大威脅。此外,如果掌握了目標衛星的軌道要素,任何國家都可以開發並試射反衛星導彈或能夠進入太空的導彈。因此,未來很可能有更多的國家擁有同樣的武器。

(本文由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編譯首發,略有刪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netease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