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其波,是思南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7月,貴州發起脫貧攻堅“夏秋決戰”時,我有幸成爲甕溪鎮勝利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駐村幹部。

駐村第二天,甕溪鎮黨委書記張進亞來我們村檢查工作,叮囑我要摸清村情,多走訪、多向隊長、村幹部、離任村幹部、老黨員請教,多與羣衆交流。在張進亞的指導下我有了些思路,心裏便有了底氣。

7月15日的傍晚,勝利村村主任劉呈榮騎摩托車載我到車家壩組召開羣衆院壩會,到了開會的時間,院壩裏只有幾名羣衆坐在一起拉家常。劉主任一個電話接着一個電話打,通知村民們開會。

一個小時後,會議正式開始,劉主任向村民介紹了我的基本情況,但幾乎沒人關注我的到來,村民你一言我一句,都在追問自己關心的福利什麼時候落實到位。

我人生中第一次羣衆院壩會就在這樣的吵鬧中結束了,當時我就暗下決心,下次開羣衆會我一定要給大家道“明白”。一支筆,一個筆記本,成了我工作的標配。白天入戶走訪,把羣衆反映的事情記下來:哪家幾口人,哪家有殘疾人口,哪些羣衆有意見……不管大事小事,公事還是私事,幾乎是走到哪裏就記到哪裏。

瞭解到村民黃仕雄是村裏一位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不支持工作,不參與羣衆院壩會,鄰里關係處理不好,我決定去走訪。

剛到他家,就見五六隻狗向我衝了過來,嚇得我連忙後退。

我硬着頭皮進屋,在與他交談的言語間,我感受到他對政策不瞭解,對幹部也有牴觸情緒。心裏想一定要幫他幹一件他想幹的事,改變他的看法。

脫貧攻堅補短板期間,我主動與黃仕雄商量改廁一事,並順利完成了此事,終於解開了他心裏的“疙瘩”。付出總有收穫。如今,開羣衆會不再是亂哄哄一片,而是大家圍坐在一起學習脫貧攻堅政策,相互考問。

今年年初,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主動放棄春節休假,迅速奔赴村裏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在羣衆的支持參與下,勝利村完成組組通硬化路18公里,危房改造43戶,透風漏雨整治87戶,戶戶飲上了自來水,人人住上了安全房。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將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真情實意換羣衆滿意,爲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爲助推鄉村振興盡一份力。

本臺記者:林佳藝 通訊員:貴州省總工會 胡大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