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虹潔又一次憑演技“打”了回來。

隨着《演員請就位2》導演們完成了第二輪公演,又有八位演員“殺青”,倪虹潔則憑藉大鵬執導的天使劇本《花木蘭》成功復活,至此,這款話題綜藝的十七強已經決出,本季的總冠軍實際上已經呼之欲出。

從S卡來看,目前任敏4票,何昶希3票、陳宥維2票、丁程鑫1票,而本期獲得前兩名的分別是陳凱歌導演的《F小調幻想曲》和趙薇導演的《劇場》,

他們又把獲得的兩張S卡分別給了賀開朗和王鏘。

從得分情況看,胡杏兒的160票是所有演員中最高的。但正如許多觀衆看出的那樣,由於陳凱歌直接給了任敏S卡,任敏的分數被忽略了,而通過計算可知,任敏的實際得分是164分,也就是真正的全場最高分。

再結合本季的綜合口碑和導師評價,最有可能拿下最佳演員的當然在她倆中間。

但這其實不是本文要討論的主要問題,有多少人還在乎今年的《演員請就位》誰能奪冠?

去年最終獲得最佳演員的是1992年的牛駿峯,一位有17年戲齡的年輕老戲骨,奪冠之後資源飛昇了嗎?應該是沒有。

當越來越多的資本遊戲被攪進這款流量綜藝,S卡被調侃成了鼓勵卡,許多觀衆似乎都已經認定:演技,已經不再是決定這款演技綜藝冠軍歸屬的關鍵因素。

但喫到節目紅利是另一回事,當演員請就位變成導師請就位、流量請就位,乃至戲約請就位,參與這個節目的人想要的未必一定是流量,但既然來了,肯定是想要帶走點什麼。

那麼誰纔是這款綜藝最大的贏家?

爭奪冠軍原本應該是任何競技類綜藝的核心,就像一齣戲的戲眼。

但《演員請就位2》似乎正在令觀衆對冠軍歸屬變得佛系,至少,不再是看節目的核心動力。造成這種局面的首先是S卡爭議帶來的某種標準混亂。

本季參賽演員有40位,按影視製作人預先給定的市場評級初步評爲S、A、B三個等級,其中S級8人,A級15人,B級17人。

經過第一輪競演後,4位導演給演員重新評級別,通過導演給出8張S卡,重新評爲8個S級,14個A級,18個B級。

結果獲得首輪競演S卡的演員分別是:任敏、胡杏兒、施柏宇、黃奕、丁程鑫、王鏘、何昶希和溫崢嶸。

在這個過程中節目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先是面對陳宥維扮演的夜華,爾冬升出於鼓勵給出的S卡被陳凱歌和趙薇攔住,而後郭敬明將“S”的概念重新闡釋爲Student, Seed,將S卡送給同爲男團偶像出身、毫無表演經驗的何昶希。

場下的演員們譁然,張一山氣到捏人中,董思怡在臺上直接問:導演們給S卡的標準是什麼?

李誠儒更是不客氣:“一支寶劍紮在一塊死肉上,如果給這樣的演員鼓勵,好演員怎麼辦?”陳凱歌意味深長地說:“This is such a big surprise”。

但至少當時節目裏導師信馬由繮給S卡還能引發大規模的爭議甚至牴觸,但隨着節目不斷進行,越來越多S卡被髮到鮮肉手裏,大家也就習慣把S卡當鼓勵卡了。

這件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觀衆都搞不清節目的標準,而節目標準混亂的明顯後果是最後誰是贏家也沒那麼重要了。

當然相比上一季,這一季冠軍的懸念感並沒有那麼強。賽程快要結束,關於這屆冠軍會是女演員的猜測已經不少,加上幾位領頭羊“常規賽”穩定的表現,結果就不難猜。

這屆《演員》似乎算得上系列中更“年輕”的一季。大量新演員加入進來,並且還佔據16強半壁江山,在第二輪競演全部結束後,以S卡晉級的演員分別是:何昶希、王楚然、任敏、王鏘、陳宥維、張月、辣目洋子、賀開朗。

胡杏兒、丁程鑫、馬伯騫、馬蘇、黃奕、晏紫東、張海宇、施博宇則以A卡的成績驚險晉級。

加上本輪“復活”的倪虹潔,形勢其實已經很明朗。

首先是戰隊優勢。按照節目規則,陳凱歌兩輪競演均排名第一,冠軍學員當然最有機會在他的組裏產生。

再結合這次影視化的個人排名和四位導演重組的陣容來看,郭敬明戰隊最有希望衝擊總冠軍的只有丁程鑫,趙薇戰隊有辣目洋子、馬伯騫和賀開朗,爾冬升戰隊倪虹潔可能是黑馬。

但綜合戰隊優勢、綜合演技和人氣幾方面,奪冠可能性最高的應該是還是陳凱歌戰隊的胡杏兒跟任敏,流量演員有可能進入決賽,但不大可能一舉奪冠,否則節目也將受到有史以來最強烈的輿論反彈。

剩下的問題就是:任敏和胡杏兒,誰能奪冠?

除了看後續的角色選擇和舞臺發揮,至少從現有成績看,兩人是勢均力敵。

任敏在節目中算從頭贏到現在都不令人失望的希望之星,不管是《少年的你》裏面被霸凌的陳念,《天才槍手》裏的學霸小琳,還是上期節目《過關》裏的叛逆少女小安,她的演技都不輸。到目前爲止,她也是全場得到S卡最多的演員。

但她受到最大的質疑是演技是否被高估。

上輪她演出陳凱歌改編的《過春天》,演的依然是女主,依然是全場贊。

但這裏我更贊同郭敬明的說法,好是好,在這部戲裏,好像又看到了易瑤的影子。《悲傷逆流成河》是任敏的成名作,對比之下會發現表演確實差不多,當然這裏有角色本身接近的緣故,但胡杏兒這樣的老戲骨就是能把角色分得清清楚楚,不會有任何一個角色雷同。

任敏屬於天才型演員,17歲考入中戲表演系,一路演技受贊,《清平樂》有爭議但她的演技是被全網誇的,但也是因爲她的生活不是在校園就是在片場度過了,必然會缺少生活。

而這正是胡杏兒所具有的,從無線一路進入內地,情場也幾經波折,人生甘苦嚐盡,胡杏兒的表演公認地越來越有厚度。

上節目前內地觀衆對她的認知最多是無線三料視後,但從第一場比賽她就不斷證明自己駕馭不同角色的能力以及巨大可能性。

演《親愛的》她在兩三天裏現學了安徽話,表演中她全程方言輸出、身上散發臭味的沉浸式表演,是對演員信念感最好的證明。

更厲害的是她幾乎是本季所有演員中最穩的一個。

本場陳凱歌也導了個“戲中戲”,一開場她就和王鏘來了個深情表演……以爲是要讓他們演情侶,結果畫風一轉,是在“拍戲”。胡杏兒演一個富婆投資人,強行給自己加戲。這個角色有轉折又不討好,很容易演垮掉,但胡杏兒的表演就是有感染力,才能引出“流量鮮肉”說出心裏話的戲份。

到最後在沒有S卡的情況下,完全靠着個人實力晉級到了下一輪,現在的高分既是對她演技的認可,也證明了她的觀衆緣。

如果硬拼演技,在正常情況下現在的任敏很難贏得過胡杏兒,但從節目扶持年輕演員的角度,任敏的優勢又獨一無二,基本可以理解爲,她代表着中國新生代演員積極向上的那一面,唯一的缺點是年輕而說服力不足。

但如果節目不是屬於殿堂級歌手的歌頌,而是在對未來領軍人物的預測,這一點上任敏足夠份量。

這兩個大魔王之外隱形的黑馬應該是辣目和倪虹潔。

但辣目的問題是自第一期《小偷家族》的獨角戲炸場,爾冬升蓋章她有影后氣質之後,接下來的表現並並不如預想中驚豔。倪虹潔的問題則是發揮不穩定,好的時候非常驚豔,不好的時候容易演過火。

不過是否拿下冠軍似乎不那麼重要,將作品留在舞臺上,讓大衆和業界看到自己的演技表現力纔是核心,因爲那是通往未來的入門券和通行證。從這個意義上說——

首先是傳說中被市場拋棄的中年女演員。

而其中的代表人物恰恰就是本場復活成功的倪虹潔。

倪虹潔在節目裏也是很曲折,一路演技獲贊好容易打入陳凱歌組,但很快又被淘汰了,好在檔大鵬帶着她和張逸傑 、黃夢瑩共同演了一出好戲《花木蘭》。

倪虹潔最後能突圍成功的確要感謝大鵬。

之前一直備受爭議的大鵬,一旦回到自己熟悉的導演行當上,表現就出乎意料地好。這版花木蘭也沒有按傳統改編,相反結合倪虹潔的年齡拍成了花木蘭當上將軍後的經歷。

關鍵是拍得也好,陳凱歌說:刀光劍影,打戲非常精彩!爾冬升也一幅心悅誠服臉:拍得真好!

更難得的是大鵬在打戲中留出了演員表演的空間,倪虹潔版《花木蘭》把女將軍造型已經很颯,眼神戲非常好,通過眼神就把花木蘭骨子裏的堅毅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是這出戏最好的是倪虹潔最後的痛哭與回眸,頓時就有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滄桑感。

倪虹潔這幾年的演技其實是突飛猛進,《靈魂擺渡黃泉》很短的戲也能演出個性與張力,可惜的是缺乏表現舞臺,遇到大鵬這樣爲她量身定做劇本的伯樂,頓時就能光彩四射。

藉着這個舞臺,可以讓業界看到她表演更豐富的面向。據說她在節目現場就收到了製片人對其颯爽、凜冽氣質的稱讚,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現實中的“戲約發送”了。

不論她在《演員2》的最終結果如何,這都是實實在在的收益。

跟倪虹潔有類似經歷的還有黃奕。

她第一輪和尹子維合作表演《風月》,爾冬升給了S,卻因爲不滿郭敬明的批評,一個撇嘴表情包上了熱搜。第二輪表演,和孫陽合作《回家的誘惑》雙雙得A,進了爾冬升組。

到了上一輪《隱祕的角落》爾東昇在導演中評分墊底,但相對來說,黃奕演的更好,尤其是那份被強行嚥下的滿腔怨恨完全被她演出來了。

上這檔綜藝她既贏了熱度,又證明了自己區別於年輕時代的演技駕馭力,雖然最終登頂幾乎不可能,但也絕對是節目大贏家。

要說明的是《演員2》畢竟是一款綜藝,學員們是演員客觀上也是綜藝演員,演技之外的表現也會影響她們的觀衆緣。

當初溫崢嶸和黃夢瑩合作表演《梅蘭芳》,一個得S一個得A,溫崢嶸原本是滿場獲贊,成功逆襲,可是隨後她在節目中表現出過於強烈的勝負心和霸氣,客觀上又敗掉了一部分觀衆緣。

相比之下反倒是一開始表現不算突出的黃夢瑩,憑藉不卑不吭的性格默默圈粉,本場她飾演來刺殺木蘭的柔然少女“薩仁”, 不爭不搶又和倪虹潔配合默契,每一個眼神都是戲, 演完了陳凱歌說沒想到你還能演這種打打殺殺的戲。

被大導演認可意味着她以後真的可以接打戲了。

黃夢瑩可以代表《演員2》另一類女演員,有演技也有顏值,但被歸爲所謂的配角臉,演完一個經典角色就被定型了,被認爲只能演演偶像劇,而且多半是惡毒女二,上《演員2》未必提升她的咖位,但肯定豐富了她的戲路。

類似的還有王智,過去提起她想起的只有《夏洛特煩惱》。第一場和張大大搭戲,所有人的眼光都被張大大吸引,這背後有刻板印象也有她自己的問題,就是演着演着演技套路化。

本場她演一個矯情網紅女演員,一開始一片迷茫,不知道完全沒經驗的演員是什麼狀態,導演趙薇就幫她打開自己,放開演。

結果陳凱歌吐槽說她的表演浮誇,但爾冬升的評價卻相反。製片人也說這纔是王智的舞臺,再不浮誇,就要在“秋雅”裏走不出去了。

走出過去的王智前幾天才簽約了趙薇工作室,這個節目對她的助力可以算立竿見影了。

《演員2》另一個特別的存在是辣目洋子。她一個人就可以代表一個類型:網紅轉型演員。

辣目洋子不漂亮,過去演的都是惡搞喜劇,屬於讓觀衆“看見她的臉就想笑”的類型,沒想到一部《小偷家族》讓所有人被她驚到,那種表演天賦就是老天爺賞飯,很自然就把臺詞轉換成東北方言,很平靜卻很有張力地把戲演完了。

這場戲以後她再也無須跟所有人費勁口舌證明自己可以演正劇,還說她演不了正劇的扔鏈接就可以了。

但《演員2》對她的幫助不僅是證明了她能演什麼,更驗證了她不能演什麼。沒有演員是萬能的,讓她演《不了情》這樣矯情文藝故事,她和文藝片之間的違和感就和眨眼了,所有節目也成爲她的試金石,以後類似角色都可以躲開。

但節目還有一個特殊的獲益羣體,就是流量演員。

近幾年,批評流量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然而流量本身並不是貶義詞,甚至是市場對演員認可的標籤。

爾冬升導演也提到過,有流量不等於沒演技。這句話背後有劉德華郭富城等一排港片影帝作證據。

節目中一波流量被觀衆罵得很慘,但實事求是地說,施柏宇、王鏘、丁程鑫等年輕演員又的確讓人看到他們演技的可塑性。

就說丁程鑫,爾冬升給他的評價是:“年輕演員就算揹着偶像包袱,也是可以有能力的。”

他在《天才槍手》中富有變化和層次感的演技,也證明了這點。最重要他還很自知,先導片提問:你來幹什麼?

他的回答是:“這次來就是想被罵。”

流量明星願意主動“跳出舒適圈”永遠值得鼓勵,至於在節目中獲得多少表演上的開悟就要看各自造化。

但如果不追求演技突破,單從流量上講,或許也不虧。

就像之前引發熱議的就是郭敬明所指導的《一個明星的誕生》,孟子義妝發被怒批,你說她輸了嗎?但從流量上講她又贏了。重點還是在於:你所求爲何?

到底如何看《演員2》?一

個很有趣的切入點是本期趙薇導演的《劇場》,靈感來自於美國經典電影《子彈橫飛百老匯》,故事比較誇張,但主題卻很有格調,藝術面前人人平等。

但這個黑色幽默的故事又像是一出諷刺喜劇,一旦對號入座,好像節目中多位導師都可以對的上。這出黑色喜劇就像是當下的《演員2》。

雖然號稱演技綜藝,但節目一開始就更新了一下游戲規則,先讓行業代表們給藝人評級,S、A、B, 業界代表們出場發言都頭頭是道,“好口碑”“演技”這些關鍵詞不離口。但真正打出來的評級又讓很多觀衆感到不可思議。

當然後來倪虹潔們都逆襲了,但這就像一個最好的隱喻:《演員請就位》與其說是一檔競技節目,其實更像一面行業的鏡子,行業是怎樣,照在鏡子上折射出來的就是怎樣。

行業裏的流量法則,在節目裏也無處不在。

人人都看出對於演技的考量已經不完全能決定比賽的走向。無論是趙薇組的馬伯騫,郭敬明組的丁程鑫,還是陳凱歌組的陳宥維,單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都有明顯進步,但如果拿整個節目所有演員來做橫評,這些演員有資格挺入16強嗎?

但節目審美標準一定會被流量邏輯影響,因爲行業遊戲規則就是如此。

甚至節目本身也必須不斷製造出“爾冬升反矯情達人”、“李郭舌戰”、李誠儒與陳凱歌的《無極》之爭等等流量話題“爆點”,因爲流量直接決定節目的生死。

這種情況與其說是節目組做了個錯誤的創新,倒不如說是節目在到底要取悅誰、怎麼取悅的問題上,早就做了取捨。

但這一切都是節目的問題嗎?將風格和受衆都差異巨大的流量演員、實力派演員放在一起比賽,標準當然會受到質疑,可這難道不是國內影視劇市場的現實嗎?

節目組呈現的問題和拋出的話題雖然飽受爭議,卻映射了時下的貴圈現實就是如此。用博眼球、找話題的方式吸引流量是綜藝節目慣例,但我們能要求一檔綜藝承擔起整頓影視行業的任務嗎?顯然是不能。

那麼節目到底有何意義呢?

在我看節目的意義恰恰在於呈現了這種混亂。

這些年做演員的門檻低了,網紅、短視頻達人都有可能進入這一行,不像早年必須經過戲劇訓練,不是三大院校畢業根本沒有見組機會。節目並無法改變這種行業現實,但至少可以激發行業對演技的討論。

當大衆對於“演技”的探討來到了空前的高度,無論是老演員還是待進步的新人演員們,都切實得到了極高的流量曝光,這也是實實在在的價值。

就像辣目不再是隻會演喜劇的網紅演員了;倪虹潔不再是祝無雙的代名詞了;胡杏兒證明自己可以演很多戲,普通話和語言能力都非常強;流量明星證明了在觀衆眼裏,偶像和演員也並不衝突,都只有一條評判標準:演得好,就是演員。

這都是價值。

哪怕節目就像一個浮華派對,至少每個人都可以各取所需。

或許到最後它已經不是單純的演技綜藝,但一幅豐富立體的當代娛樂圈圖鑑也有價值。

歸根結底,是行業環境出現了問題,現實如此,人們只是把對行業的怨氣一起發給了節目而已。

但節目也給了觀衆一個出氣筒,聽李誠儒怒批演藝圈亂象雖然改變不了什麼,但聽了還是覺得解氣,也證明了敢講真話,而且句句說在刀刃上,總有人願意聽。

換個角度看,節目也的確捧紅了頂流李誠儒,但這有什麼問題?讓能說真話的老藝術家成爲頂流不好嗎?

所以誰拿冠軍都不重要,就算你拿了最佳演員,你也不是,因爲主角未必戲最精彩,拿了冠軍也未必分到節目最大的餅。

而對觀衆來說,有了這個節目,起碼我們再遇到爛戲,都可以熟練使用李誠儒留下的12字真言——“如坐鍼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從這個意義上說,觀衆纔是最大贏家。

當然,我們也只是贏了一個節目金句而已,如果整個行業不改變那些“如坐鍼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的地方,所有人到最後,都是輸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