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方面來說。

一、經文行文

1、《金剛經》行文

《金剛經》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讀過他的傳記後,你會知道,他是既通曉梵文,又深通漢文的,所以,他所翻譯的佛經是曉暢易懂的。

當然,相傳他是七佛譯師這一點,是佛教內公認的,但是教外人士不這麼認爲的,這裏就不強調了。其實,這個說法也從側面反映了,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有多牛了。

這樣一位超牛的譯師翻譯出來的佛經,不僅你愛讀,而且從翻譯出來之後,幾乎接觸到金剛經的人士人人都愛讀,所以,羅什大師的譯本是最流行的。

2、《楞嚴經》行文

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

其實《楞嚴經》能夠帶來中土還是相當之有波折的。

根據贊寧大師的《宋高僧傳》中記載:

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

釋極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帝。此言極量。懷道觀方隨緣濟物。展轉游化漸達支那(印度俗呼廣府爲支那。名帝京爲摩訶支那也)乃於廣州制止道場駐錫。衆知傳達祈請頗多。量以利樂爲心。因敷祕賾。神龍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於灌頂部中誦出一品。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譯成一部十卷。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釋迦稍訛。正雲鑠佉。此曰云峯)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量翻傳事畢。會本國王怒其擅出經本遣人追攝。泛舶西歸。後因南使入京。經遂流佈。有惟愨法師資中沇公。各着疏解之。

文中所說的制止寺,就是現在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廣州光孝寺。

在翻譯《楞嚴經》的過程中,因爲般剌蜜帝大師不通漢語,所以是由別人轉譯,然後由當時被流放到嶺南的房融筆受,再由南樓寺的懷迪法師作爲證譯的。

《全唐詩》載:“房融,河南人,則天時爲相。神龍元年,貶死高州。好浮屠法,嘗於嶺外筆受《楞嚴經》。詩一首。”

說白了,就是背誦出經文的人不懂漢語,而爲他轉述的法師水平如何,咱們在千年以後又不得而知,然後由當時的文人下筆,聽受了這輾轉曲折的翻譯後,把經文翻譯爲漢文,再由一位法師證譯的。

所以,這佛經翻譯的行文,咱們就不評論了,都是衆生的福報不足啊。

如果有人說讀不懂《楞嚴經》,咱們是一點也不意外的,這和羅什大師翻譯的《金剛經》一比簡直就是hard模式的行文啊。

二、經文內容

1、《金剛經》內容

如果你覺得《金剛經》容易,那是因爲《金剛經》每一個字,都不難,可以說只要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通讀全文,但是要證的《金剛經》的奧義,那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

別的不說,光是“般若”二字都足夠你學一輩子,不,幾輩子的。

《金剛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濃縮而成的,讀懂了《金剛經》,那麼再讀《大般若經》,你就會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2、《楞嚴經》內容

《楞嚴經》因爲是文人房融筆受的,所以文筆嘛,自然是生花的那種,不帶打折的。

《楞嚴經》的內容概括來說就是“七處徵心以破妄”、“十番顯見以現真”。在經中作爲老哥哥的佛陀,真是爲自己的小堂弟阿難的功課操碎了心。

而《楞嚴經》徵心的過程呢,是佛陀根據當時的人的理解程度來講的,那要他們懂的佛理,就要順應他們的邏輯去講,然後破斥他們錯誤的知見,但是往往很多人就迷失在了《楞嚴經》分析義理的過程之中,跟着繞暈了。

其實,只要跳出經文中所舉的例子,直接來思惟經中所說的義理的話,這部經的經義還是可以很快上手的,不過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就是了。

總而言之呢,佛經是拿來修證的,不是拿來當作文章賞析的,說到底,學習經文,思惟佛理,真修實證,就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