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曾有一本專門講述怎樣羅織罪名迫人認罪的奇書———《羅織經》,是中國古代陰謀學的一部巔峯之作,連歷史上以剛正耿直無畏著名的狄仁傑看過此書之後竟然冷汗直流,連武則天讀後都拍案驚奇道:“如此心機,朕未必過也。

來俊臣也因爲此書引起了武則天的猜忌,惹來了殺身之禍。這本書,官場中人依然愛不釋手。直到今天,《羅織經》也被認爲是陰謀學的巔峯之作,畢竟是歷史上留名的酷吏所寫。

在這本書裏,有4句話揭露了人性,不得不服~

1.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弗顯。

這句話來自於時上卷二,這一卷是在講述君臣之間或者說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的。這一卷的內容放到今天同樣適用。

上司是沒有不聰明的,下屬呢也沒有絕對中心的。做什麼事情,要記得把功勞讓給上司,罪過留給自己。當然了,這是要活用的。

有些錯誤可以自己承擔了,但是有些大鍋,真的不能背,有些錯誤太大了,如果自己背了之後,很有可能前途就毀了,就算那個領導要救你,他也無能爲力。

2. 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闢。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這句話來自於治下卷三,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出亂子。威嚴靠禮儀樹立,同時也依靠刑罰,放任它就會自己權威。祕密的事不要讓人蔘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和任何人交往不能太親密,這樣下屬就能夠迫於領導的威嚴而產生敬畏了。這句話告訴了大家,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去管理下屬,以及如何處理好和下屬的關係,來維護自己的權威。

其實,在來俊臣看來,上級和下屬就是鬥爭的關係,這一卷的第一句是“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牴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3.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爲虛,智者不計譭譽;利爲上,愚者惟求良善。

這句話出自卷五制敵。君子跟小人爲敵,君子也就變成了小人。小人跟君子友善,小人也就變成了君子。名聲是虛的,有智能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毀謗和稱讚;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在這一卷裏面,他教育人要認清敵人,要認清自己真正的敵人,以及如何制服敵人。

他的一些原則確實是很實用,名聲確實是虛的,拿到手的纔是最實在的。在職場裏面,你要真的是在乎自己的名聲,那麼你就真的很難混得好。那些能拉下臉的人,確實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

4. 榮所衆羨,亦引衆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

這句話出自卷六固榮,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如何讓自己能夠得到更久的恩寵和榮昂。

人前顯貴,必然會招來怨恨。對上的時候,要表示滿足,對下給恩惠,上下都能解決好。大仇人一定要解決,小人不能輕視,對於禍患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同時,一定要做到不露聲色,高興和憤怒不能表現出來,想得遠一點,自然很難被人所圖謀了。

其實,這一卷就是講怎麼維護上下級的關係,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是,凡是無絕對啊,來俊臣最後還是被武則天殺了,因爲來俊臣就是武則天手裏的一把刀,當沒有用之後,就會被捨棄,當作替罪羊。

寫在最後

說實話,我非常推薦大家去看看這本書。

其一,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

其二,它是第一部由酷吏所寫的書。

其三,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爲何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祕:權謀厚黑。

這本書都是真正的乾貨,因爲有些知識,這輩子都不會有人教你的,這隻能自己摸爬滾打,慢慢摸索,等到被別人坑了,你再醒悟就已經遲了。

這本書現在也很便宜,僅需35元,現在還有一套中國的權謀書,總共八本書,有《小人經》、《韜晦書》、《守弱學》等經典。

感興趣可以去看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