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速途網 喬志斌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當下對於Apple M1芯片的“神化”,假以時日很可能變成對於蘋果的“捧殺”。

近日,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產品線: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三款機型正式迎來上市銷售。

“單核性能遠超Intel酷睿i9的MacBook Pro”“CPU性能相比前代提升3倍”“能效是市面上PC的4倍”“Final Cut Pro X渲染效率是Intel處理器Mac的5倍”“還可以支持iOS/iPadOS的App”,相信上市前幾日在網絡中的各種盛讚,都爲Apple silicon首款自研處理器鍍上了神奇的光芒。

出於強烈的好奇,速途網也在第一時間購入了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在一番體驗過後,發現“神奇”的Apple M1,並沒能把“神奇”延續到搭載它的MacBook Pro多。

由於升級重心在於搭載了全新的AppleM1處理器,這一代的MacBook Pro在外觀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蘋果似乎更熱衷於將外觀的升級保留給後續機型,持續釋放消費動力。

然而在同樣的機身之下,由於Apple M1採用SoC的方案,將CPU、GPU、RAM、I/O端口全部集成於一身,這也讓機身內部得以重新設計。相比於“無噪音設計(去掉風扇)”的MacBook Air系列,MacBook Pro系列則依舊保留了風扇,這也使得在採用同樣Apple M1處理器的機型中,“散熱”成爲了MacBook Pro超越MacBook Air的優勢。

而MacBook Pro相比MacBook Air的另一項不同,則是保留了標誌性的TouchBar(觸控欄)的區域,相比傳統的F1-F12按鍵,TouchBar顯然擁有更多可定製化的空間。

說到蘋果自研處理器,人們最常見的莫過於iPhone/iPad上的A系列處理器,而iPad Pro上的A12X/A12Z處理器,更是遠超同代A處理器的性能,蘋果甚至曾在發佈會上表示“超過了92%便攜式PC的性能表現”。

然而,這種跨產品形態的“超越”並不能讓用戶買賬,直到與A系列處理器“一奶同胞”的Apple M1的出現,終於讓蘋果有了爲自己正名的機會。

搭載Apple M1芯片的MacBook Pro跑分

搭載Apple M1芯片的MacBook Pro在x86兼容模式(Rosetta)下跑分

2017款雙核i5 MacBook Pro跑分

據瞭解,Apple M1採用臺積電5nm製程工藝的八核架構,大核心主頻達到了3.19GHz。在性能方面,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在GeekBench5單核成績1701、多核成績7273,即使在x86兼容模式下,單核成績也達到了1307、多核成績5327。相比筆者2017年款的雙核i5 MacBook Pro單核成績843、多核成績2094的成績幾乎是數倍的提升。

如果說Geekbench5跑分成績過於“果粉”,那麼遊戲實測則更能體現性能的差異。速途網從Steam(在兼容模式下)測試了DOTA2的幀率成績,實測在採用屏幕分辨率、次高畫質設置之下,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在負載較小的對線期可以穩定在60-70浮動,而在開團、切換白天黑夜時還是會有卡頓情況發生,幀率會掉到40幀以下。

從遊戲實測來說,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並沒能表現出運行Final Cut Pro X超Intel處理器5倍速率的成績。同時DOTA2作爲一款受衆廣泛的競技遊戲,對於性能要求也遠不及3A大作。

在速途網看來,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性能僅僅在輕薄本中擁有不錯的表現,但在相較於性能更爲強勁的遊戲本來說,尤其在絕大多數遊戲需要運行在x86兼容模式之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它依然是一款適合那些常年在Mac平臺進行的生產力工作,併兼顧一些相對輕量化的遊戲需求的用戶。

不過,令速途網感到意外的是,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Pro在發熱功耗方面,要比intel的MacBook Pro好太多。在一天的使用中,如果只是文字編輯、網頁瀏覽、視頻觀看等輕量級場景下,機身幾乎感覺不到發熱,也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而在負載更高的遊戲場景下,機身也僅僅是溫熱的水平。

除了還算不錯的發熱表現,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Pro的續航表現着實讓速途網感到驚喜,在上午約2.5個小時的使用中(主要是文檔編輯),電量從83%掉到57%,耗電26%;而在下午4個小時的使用中(含半小時遊戲),電量從77%掉到29%,耗電48%。相比筆者上一臺MacBook Pro,續航有了接近一倍的提升。

如果說Apple M1的出色能效,大大超乎了用戶期待;那麼它在兼容性的表現,則讓Apple M1的“封神路”變得格外漫長。

對於蘋果自家已經針對Apple M1處理器適配的App來說,自然能達到數倍於x86平臺的效率。而對於原生的基於x86的Mac應用來說,系統在首次安裝時,會提示需要安裝Rosetta,通過兼容的方式同樣可以正常運行。

不過,對於Office365、Adobe系列應用來說,官方會強制要求安裝或升級到最新版本方可使用,變相強化了正版軟件的認證。

另一方面,備受期待的支持iOS/iPadOS應用,在實際表現中只能算是差強人意(勉強讓人滿意),雖然大大增加了Mac App生態的數量,但是否能夠在Mac App Store中下載,還要取決於開發者是否開放下載。而在使用中,iOS/iPadOS應用會以iPad Pro虛擬機的方式運行,甚至連微博小尾巴都認證爲“iPad Pro”,無論在界面適配還是操作交互仍然是照搬觸屏的方式,對於目前尚不支持觸屏的MacBook產品線並不友好,而在調取圖片、視頻時,僅能夠從“照片”App中的資料庫中提取,大大降低了使用的便利性。

那麼,Apple M1爲MacBook系列帶來的驚喜是什麼?

· 對於用戶來說,Apple M1帶來了出色的能效比,使其成爲續航極爲優秀的輕薄本產品,同時不錯的性能提升,讓MacBook Pro在這一代升級中“性價比”更爲突出。

· 對於開發者來說,iOS/iPadOS應用可以運行在Mac平臺之上,降低了重複開發成本;同時也加強了Mac App Store的應用數量與分發能力,有助於建立正版生態。

· 對蘋果而言,Apple M1在硬件層面,打通了macOS和iOS/iPadOS生產之間的隔閡,爲蘋果App生態的鞏固打下了基礎。隨着App Store的生態越發健全,用戶的粘性越來越強,爲未來蘋果發力互聯網服務創造了先天優勢。

但就目前來說,它仍然存在一些足以讓部分有特殊需求用戶“一票否決”的缺點:

· 無法運行Windows系統;

· 無法使用外接顯卡;

· RAM集成於Apple M1芯片內部,限制了用戶自主升級RAM可能,升級只能通過換新,而在購機時升級到16GB RAM要1500元,價格堪比黃金。

· iOS/iPadOS應用適配並不夠優秀,第三方未適配Mac操作環境;

· 不少應用的舊版本無法正常使用,迫使用戶更新新版本,或導致用戶付出更高使用成本;

· 雖然搭載Apple M1處理的MacBook Pro賬面數據雖然嚇人,但是在通過Rosetta運行應用時,性能會有30%-50%損耗,而在運行基於Apple M1芯片的原生應用時,則不會出現損耗。這就讓開發者爲了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有更高的興趣爲Apple M1進行適配,但在短期內看來,對於兼容應用的速度升級並不會有數倍的提升。

在蘋果的時間表裏,搭載蘋果自主芯片的Mac距離成熟,仍然還有一年半的時間。屆時,macOS或將徹底與Windows與Intel“決裂”。

對於Apple M1來說,作爲蘋果首款桌面級處理器,初代便達到了和Intel、AMD等老牌廠商有來有回的水平,無疑是成功的。而隨着蘋果對於軟件系統、開發者生態的強大話語權,可以預見的是蘋果的優勢還將逐步擴大。

但對於用戶來說,搭載AppleM1處理器的MacBookPro是否成功,還要看它是否符合你的期待。從現在看來,如果你需要的是一臺續航優秀、性能尚可的MacBook(注意:這裏不是“筆記本”),那麼新款MacBook Pro/Air都會超出你的期待。但如果你對雙系統(裝Windows)、性能擴展、兼容運行iOS/iPadOS應用存有期待,那麼這款新機型不應出現在你的考慮範圍。

事實上,作爲基於ARM開發的,與手機、平板“一奶同胞”的Apple M1處理器,本質上還是更接近於移動處理器,除了高性能之外,同時還要兼顧能耗發熱、連接性能等需求。這也是爲什麼,蘋果首發推出的三款機型中,都是相對於輕薄、低負載環境下的Mac產品,面對更爲廣闊的桌面運算場景需求,Apple自研桌面芯片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速途網希望,在芯片發展的這條路上,能聽到更多理性的聲音,而非沸騰的捧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