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在加速全球煉油業的結構性鉅變。

隨着美國和歐洲疫情重燃,石油需求持續走軟,化石燃料向新能源的轉移也將煉油廠推向更深層次的危機。

本月早些時候,世界第三大油企殼牌已被迫關閉了其引以爲傲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Convent煉油廠,並剛剛裁員約700人。

而太平洋彼岸,中國和亞洲部分其他地區則經濟逐步復甦,塑料和燃料需求不斷增長。 中國浙江的榮盛石化公司正於當地工業園啓動一批新的項目,目標每日原油加工量將達到120萬桶,相當於英國全部產能。

國際能源機構(IEA)日前表示, 中國將最早於明年取代美國這一半個世紀以來的領頭羊,坐上全球煉油業的頭把交椅。1967年,也就是Convent工廠正式啓動那年,美國煉油產能還是中國的35倍。

諮詢公司Facts Global Energy(FGE)的煉油行業主管Steve Sawy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幾年,中國原油日加工量預計增加逾100萬桶……可能會在未來一兩年內超過美國。

亞洲煉油業崛起

近年來,隨着中國煉油業崛起,以及印度和中東地區幾家大型工廠的啓動, 全球原油出口國對亞洲的出口量日益增加,而對北美、歐洲長期客戶的出口量則逐步減少。

其中,中國煉油公司隨着產能增加,正在成爲國際汽油、柴油和其他燃料市場上一支越來越強大的力量。

由柴油和汽油消費量快速增長所驅動,中國煉油產能較2000年已增長了近2倍。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估計,到2025年,產能將從今年底每日1750萬桶,增加到每日2000萬桶。

同時據彭博報道,印度也將在2025年前將其日產量提高逾50萬桶,至800萬桶/日。中東石油生產商也在大舉投資並開拓新的油田,至少有兩個日產量超過100萬桶的項目將於明年投產。

亞洲煉油業高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隨着亞洲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對用於製造塑料的石化產品需求不斷增加。行業顧問Wood Mackenzie稱,2019-2027年全球煉油產能將有一半以上來自亞洲,其中70%至80%將主要用於製造塑料。

亞洲每年要進口大量的石腦油、乙烯、丙烯和液化石油氣等原料,其中液化石油氣被廣泛用於塑料製造,這間接推動了一體化原油精煉廠的發展。長期以來,美國是亞洲石腦油和液化石油氣的主要供應國。

不過,儘管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煉油產能將大幅增加,全球石油需求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從疫情衝擊中完全恢復過來。

IEA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煉油產能已創紀錄減少了170萬桶/日,未來每天可能還要再減少數百萬桶,其中一半以上是由於美國工廠減產。

IHS Markit歐洲-CIS煉油研究主管Hedi Grati表示,歐洲五年內原油加工產能預計再削減170萬桶/日,約三分之二的歐洲煉油廠營收已無法彌補開支。而Steve Sawyer估計的數字爲200萬桶/日。

需求仍是問題

不過IEA稱,儘管比起全球其它地區,中國原油加工需求基本面明顯改善, 但產能增加可能超過了需求增長,同樣面臨供給過剩的問題。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稱,2025年,中國的原油供應過剩量可能達到140萬桶/日。儘管新建了煉油廠,但需求增長可能會在2025年見頂,然後隨着長期低碳化進程逐步放緩。

全球方面,IEA表示,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將以創紀錄的880萬桶/日速度下滑,明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需求能夠恢復。

事實上,早在疫情前供應過剩問題就已經讓一些煉油廠生存艱難,去年,全球原油加工產能就遠遠超過了8400萬桶/日的需求,達到1.02億桶/日。

IHS Markit主管Rob Smith表示:人們原本預期要進行長期、緩慢的調整,如今疫情卻給了一記突如其來的衝擊。

來源 |華爾街見聞

編輯 |化纖頭條,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