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剛開始打算養牛時,我對此也是非常的恐懼,關鍵咱還不是家財萬貫,多年靠打工積攢下來的一些積蓄,如果因此而“全軍覆沒”,那就太令人傷心了,所以,那時下定養牛決定, 還是需要很大決心克服的。”

在安徽省亳州市牛集鎮蔣樓村,村民劉傑提起自己的養牛經歷,當初的那一幕依然歷歷在目。

在他身後的牛棚內,一頭頭膘肥體壯的黃牛,正在享受“午餐”,每到此時,都是劉傑家人最爲忙碌的時候,混料、投料,各項程序不敢有半絲馬虎。

養殖業是個造就富豪的行業,同時養殖業也是造就“負豪”的行業,很多人抱着百倍信心進入,也有很多人一腳滑倒,跌得渾身傷痕,許久都爬不起來。

特別是養豬、養羊和養雞,不僅需要極高的養殖管理技術作爲支撐,還要看市場配不配合,運氣的成分雖說虛無縹緲,但絕對不容忽視。

相比較而言,養牛風險相對低些,只要科學管理,致命病害沒有前三種嚴重,但投入成本較高,如果沒有養殖經驗和銷售渠道,一般人是不敢進入的。

據劉傑介紹,如今購買一頭牛犢就要12000元左右,按一般養50頭計算,就牛的成本投入,就要60萬左右。

再加上建牛棚、準備飼料及其它養殖設備,總體下來沒有80萬是啓動不了的,有人說前期可以少養殖一些呀,這樣投資成本相對低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養殖數量過少,也是賺不到錢的。

如去掉牛犢成本、飼料成本、人工成本後,一頭牛的淨利潤也3000-4000元(按照2020年行情覈算),而且要養殖12-14個月,這樣算來,即便是養殖50頭牛,每年利潤也就是10-20萬之間,而且還要全家齊動員,整整忙碌一年獲取的,如果養殖數量過少,雖然投入成本低,但收入也低,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如此高的投入成本,養殖利潤又不是特別高,所以,劉傑當初克服恐懼心理,走上了黃牛養殖的道路,確實值得欽佩。

不過,一路走來,如今的劉傑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黃牛養殖戶,他也愛上了這種忙碌而又安寧的生活,只要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忙點累點也是值得的。

對於慕名而來的養殖愛好者,劉傑也根據自己多年來的養殖經驗,分享三點成功心得,供大家參考。

1、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成一行。養殖雖是賺錢行業,但也是個辛苦行業,特別是糞便處理,日復一日,沒有一定的情懷和恆心,很難有毅力堅持到底,所以說要幹一行愛一行,不能知難而退、思想反覆。

他在養殖的同時,又鑽研了蚯蚓養殖,目的是消耗牛糞,生產的蚯蚓可以賣給周邊城市的漁具店,而經過蚯蚓轉化後的牛糞,也成了高端有機肥,如今散裝一噸可賣到300-500元/噸。

這樣主業和副業相結合,雖然養殖不同,但都在一個點上,廢棄資源得到了極好的利用,更極高地創造了價值。

2、沒有什麼比專業更重要的事情了。俗話說幹啥吆喝啥,養牛就得懂牛。同樣是養牛,懂和不懂每頭牛可以相差千元上下的利潤,現實就是如此殘忍,不管你信與不信。

比如牛苗購買,同樣是深入產地求購,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相信中間人的眼睛,購買價格那是不一樣的,而且購買的牛苗質量也不一樣。

在他們村,有位鄰居購買了潛在病牛,經過長途運輸之後,回來就陸續死了幾頭,當年的養殖全都白乾了。

銷售成牛同樣如此,你瞭解的消息源越多,眼光越準,掙的錢就越多。

3、養殖技術是核心。以上兩點做得再漂亮沒有養殖技術,照樣養不出好牛,賺不到錢,從青儲飼料的製作、飼料配比(秸稈、豆粕、麥麩和水)、食量掌控、預防疫苗等程序,再到牛圈清潔,每一環節都能影響養殖利潤,如果不能沉下去琢磨核心養殖技術,當個甩手掌櫃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對於以上三點深度分析,對於潛在養殖戶來說,是不是很有幫助呢?對於投資成本比較高的養殖(或者種植),進入之前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很多時候,你一旦進入,就別無退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