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蔡甸區張灣街四紅村曾是市級貧困村,隨着2016年成功脫貧摘帽,脫貧攻堅的成效在這裏可謂是遍地開花,該村憑藉地理環境優勢,發展起金果梨產業,開拓出了一條產業脫貧新路。

11月20日,記者走進張灣街四紅村,村委會里一片忙碌的景象。這段時間,該村梨園裏掛在枝頭的金果梨已經採摘得所剩無幾,大夥兒忙碌着給‘金果’分撥裝箱,都笑得合不攏嘴。

“看着這金燦燦的‘金果’,大家都很高興,這是我們四紅村的寶貝,現在都供不應求囉。”該村黨支部書記劉會明介紹,金果梨不怕旱、不怕水、不怕凍,生長期較長,成熟了以後盛產期是50年,“這個果一個可達一斤多,味道好,利於存放,可以正常放6個月不壞。”

據瞭解,金果梨是近年來得以推廣種植的特色農業項目,一般栽種後,第2年就掛果,3年進入豐產期,5年進入盛產期。金果梨表皮呈金黃色,外形較大、皮薄核小,無石細胞,耐儲運、果肉細滑,潔白香甜,富含抗氧化物,果肉切開15天內不變色、不變質。果皮內的一層薄膜能夠鎖住水分,儲存期長達6-8個月。

在梨園裏,四紅村脫貧戶肖昌運正在幫果樹拔除野草,憑藉自己的雙手,他通過在果園裏打工,自力更生:“在果園裏幹一天是100元,打工一個月就是3000元。土地扭轉了,合作社還給我們土地錢,這樣加一起就有兩份收入,現在的日子過得是真不錯。”

“扶貧工作不光是要輸血還要造血。” 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潘志軍介紹,此前,四紅村沒有一個好的農業產業項目,考慮到農村產業發展,扶貧工作隊和村兩級工作人員經過參觀調查摸底,引進了該幫扶項目。

2019年,四紅村集體扭轉了160畝土地,成立農業合作社,通過帶動貧困戶在金果園打工,使得村集體合作社有一個長遠發展的造血功能。同時,爲充分發揮土地綜合效益,增加產值,果樹基地裏還套種了西瓜、毛豆、紅薯三類蔬果,“這是我們發展金果產業園的初衷,多線發展,讓村民們實現增收。”潘志軍說道。

本月,梨園裏迎來首次豐收,有5畝金果梨畝產達1000斤,早已通過電商扶貧平臺訂購一空。劉會明介紹,這5畝是初試水,因是4年樹齡的果樹,所以今年就掛了果,收穫很好,平均畝產值在25000元左右。

“下一步我們想通過再扭轉,結合美麗鄉村的打造,讓村裏的農戶房前屋後都種上‘金果’,讓金果梨在我們四紅村發展更好、更壯大。”談及以後,劉會明充滿信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