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過程本來是寧靜的、安詳的,造物主並沒有給人規定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務,而人卻給自己不斷地增加負擔。古代的智者悟出了這個道理,提出了清心寡慾的理念。因爲“心”是人今世一切遭遇的根源。其實,當人的心中常記造物主,慾望就少了,就會調節平衡,無論處於怎樣的環境中,都不會覺得迷茫和痛苦。

世人常說人間是苦海,其實塵世是客觀存在的,沒有苦也沒有樂,人所感受的一切狀況,都出自於自己的內心。內心狹隘的人感覺處處不如意,對世俗瑣事耿耿於懷。內心寬大平和的人,感覺處處都是主的恩澤,他的人生自然是快樂的。所以,一個人內心的狀態以及看待世界的態度,導致了世界展現在他面前的樣子。

人生的悲喜,往往在一念之間。內心的想法,決定了他對事物的感知度。也就是說,心中有什麼,眼中就會呈現什麼。所以,所有的修行,最終都是修心。一件事情屬於世俗,還是屬於教門,取決於當事人心中的動機,與外在的形式沒有絕對的關係。而唯有主宰能觀人心,所以,一個人不能貿然評價另一個人的作爲。

“心”是一切的根源,人若看不透這一點,就會一味地追逐外在的美好及環境的光華,卻丟失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之光,那麼,他這一生終究是淺薄無福的。仁慈主說:“在該地居民之後,繼承這塊土地的人不明白嗎?假如我意欲,我必因他們的罪惡而懲治他們。我封閉了他們的心,所以他們聽不到真理。”(7:100)

文/馬石頭,圖/馬識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