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都未曾露面的欧弟,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及当年离开《天天向上》,他解释当初是想要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才选择退出,并非外界纷传的“耍脾气”、“嫌薪酬低”。

现在再计较当年的真相如何,孰是孰非已无意义。

欧弟从芒果台的王牌节目《天天向上》出走之后,他自己也历尽浮浮沉沉,令人嗟叹的是“综艺小王子”最后没有了施展的舞台,真是造化弄人。

事实上,不仅仅是欧弟,来自台湾的综艺咖们,正逐渐消失在综艺舞台和内地观众的视野中。

台湾综艺咖活跃在内地,已经成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产业链”,但这根链条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崩塌。

不信的话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前些年的时候,内地的综艺节目基本上都被这群人“霸屏”了,拿着遥控器划拉一圈,不外乎就是这群人在屏幕上蹦跶。

这群综艺咖比较出圈的包括黄国伦寇乃馨夫妇、蔡康永、小S、陶晶莹、黄子佼、陈汉典、阿雅,他们都带着浓郁的台湾综艺标签,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内地综艺争抢的“香饽饽”。

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艺感都很强,这一点没得挑,但他们身上同样也有着“致命”的弊端。

在内地的出镜率变得越来越低,虽仍有上镜机会,可工作量和关注度明显降低,面临着优势空间被压缩的窘境。真是应了世事难料这句老话,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把时间轴拨回到千禧年,没人会质疑台湾综艺“龙头老大”的位置。综艺节目的兴起和蓬勃,催生了宝岛娱乐圈中有名的“三王一后”主持天团——张菲、胡瓜、吴宗宪和张小燕。

《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等一批兼具收视和话题的综艺节目,更是让台湾综艺迎来巅峰。

吴宗宪曾说过:“台湾这样一个小地方,有100多个电视台。而台湾的电视,又是靠综艺在撑着。如果没有了综艺节目,电视台也就垮台了。”

老牌综艺天王高凌风更是不客气的说:“台湾综艺领先大陆二十年!”

但“盛极而衰”,尤其是近十年间,我们发现大批的台湾综艺咖选择“北上捞金”。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在情理之中。

与内娱综艺节目相比,岛内综艺节目的制作费要低得多。就拿大热的《康熙来说》,一集的制作成本在8000到1万人民币左右。这与内娱综艺一集动辄十几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可即便如此,台综仍在压缩成本,这就意味着可发挥空间受限。由此一来,综艺圈也在整体“缩水”。而随着《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帮》等一批节目的完结,台综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老牌综艺落幕,新节目又撑不起综艺大旗。一大波依附于综艺节目生活的综艺咖和通告咖们,不得不纷纷面临着再就业,甚至是失业现状。

于是,另辟生路成了必须面临的抉择。

《康熙来了》曾做过一期有关明星住宅的节目,艺人“瑶瑶”黄乔歆的住所小到在马桶上放电磁炉做饭,房间逼仄属实惨不忍睹。

要知道,瑶瑶已经算是通告艺人中较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通告费依旧只有几千块钱。与内娱艺人相比,这个价钱要低上几倍。

其实,瑶瑶的遭遇和现状,恰恰是台湾众多综艺咖或通告咖的典型处境。

不同于歌手、演员的影响力,他们被视为岛内娱乐圈的底层和边缘人。节目在缩水,艺人薪酬自然低,两方陷入恶性循环。

反观内娱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搞得风生水起。机会变多,人人都瞅准了这块“香饽饽”。在岛内综艺圈沉沦得更快也更彻底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台湾综艺咖,开始选择“北上捞金”。

虽然看似大批机会摆到了台湾综艺咖眼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把握住机会玩得转。

事实上,大多台湾综艺咖们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现实打击。莫说是打开知名度,一炮而红,许多人往往都在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

回溯昔日台综,从中不难看出,台综延续了许多日本综艺的惯用伎俩。

不管是棚内录制,还是户外综艺,都喜欢借用“大尺度”话题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低俗当幽默”,成了台综以及综艺咖们的惯用伎俩。

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常常被他们堂而皇之的放到节目中大谈特谈。即便是在王牌节目《康熙来了》中,这些话题只是有过之而无及。

曾经被《康熙来了》的观众评选为“看到TA,不会转台的艺人”第一名的沈玉琳,就在节目中“贡献”过无数“大尺度”话题。

如果说“栽赃”潘若迪与保姆共同泡澡,气到潘若迪在录制现场当场暴走,还算是小儿科的话。

沈玉琳曾在节目中爆料:自己在当制作人时,为追求节目整蛊艺人效果,曾把某位知名女歌手关在狗笼中,当中游街。此举直接导致这名歌手,留下心理阴影。

对于内娱观众来说,这种无所顾忌的直白言论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新鲜”的。但并不意味着,大家一笑而过后,还会欣然接受这些套路。

众所周知,很多台综都习惯以调侃嘉宾为主要思路,或者用一些尖锐犀利的问题让嘉宾难堪,以此来博关注。

提及这一点,就不能不说到小S。“康熙”时期的小S是当代“老娘”风格的“创始人”,她能随时随地在娇羞少女、性感少妇和口吐莲花的泼妇这三种角色中,自如切换。

而吃男星豆腐,也成了小S的“招牌动作”。从刘德华、吴奇隆,到赵又廷、彭于晏,凡是到访过《康熙来了》的男嘉宾,几乎都被小S直接或间接“吃过豆腐”。

求抱、袭胸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小S不敢做的。

如果一次是新鲜,两次是有趣,到了第三次大家看得多了,渐渐地也就开始腻了。这一招,到了《姐姐好饿》的时候终于失灵了。

在《康熙来了》结束后,小S转战内地。平台也奉献了巨大诚意,可谓是为小S量身打造了《姐姐好饿》这档节目。

只是没了蔡康永的小S,就像是逗哏没了捧哏。造不出段子,没人能接梗。

小S在节目中依旧延续着自己“色姐姐”的风格。当场吃嘉宾李治廷的“豆腐”,与陈伟霆上演“意大利面之吻”。

虽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整体节目充满“娱乐性”。只是,追求极致娱乐的结果,就是小S始终丢不掉对“大尺度”的执着,丢不掉吃豆腐、林志玲这两个讨论点。

在首期节目中,小S就再次发挥自己在“康熙”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逼问嘉宾黄渤“自己和林志玲谁更好”的问题。

一向以情商高闻名的黄渤,在一段看似玩笑,却也暗含正经的话中,给了小S一个小小的“提醒”。

看着小S的表情,荧幕前的观众,也只剩下尴尬了。

作为主打“明星美食八卦类”的访谈节目,小S独挑大梁的能力始终差强人意。插科打诨似的台综主持方式,并不适合内地观众的胃口。

节奏乱了、招式老了,观众不再买单,想要再掀起水花也是强弩之末。于是结果显而易见,12期的《姐姐饿了》无疾而终,以豆瓣5.8分惨烈收场,小S转战内地的首战终是告败。

就像曾经的《流星花园》,大家拜倒在“道明寺”的狂拽酷炫之下,就连当时剧中整蛊“杉菜”的情节,都被视为是“霸道总裁”的标配,深情爱意的表现。

可放到今日,在新版《流星花园》中,“道明寺”将盒饭盖到女主脸上的情节,早就不是霸总在宣扬自我,而是再明显不过的不尊重女性的表现。

这也是为何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沉溺于霸道总裁、壁咚女主的情节当中。

当大众开始厌烦一种模式的时候,可不会怜香惜玉地再去给你时间,让你去意识到问题所在。毕竟,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自顾不暇。

时代和语境变了,大家的审美也变了。更何况,低俗和幽默从来就不划等号。

从前也好,现在也罢,台综始终放弃不了“女生靠露,男生靠喊”的综艺方式。好像女生穿得越清凉,越能给大家提供讨论的话题,不管是正面的,还是抨击的。

瑶瑶曾在节目中坦承:因上节目穿得太保守,惨遭制作人当场责骂。

而男生在节目中,“吵架式”的沟通方法,恨不能大打出手,人们才看得津津有味。作为小S在“康熙”中的“死对头”,赵正平常常被她调侃到火大,恨不得整集节目中,一半的话都要被“哔”掉。

有意思吗?起初看是有意思的,只是时间久了,还是腻了。

加之,既然台湾的综艺咖们想要融入内娱环境当中,必然要“入乡随俗”。而一向钟情于百无禁忌的台湾综艺咖们,显然要时刻谨记内娱要求。

面对价值导向,不能使用大尺度话题吸引眼球,成为了众多台湾综艺咖们的困境。

早前蔡康永携一众《康熙来了》的综艺咖们,参加《火星情报局》的录制。节目现场,看得出沈玉琳、曹西平、瑶瑶等人在竭力营造搞笑氛围,可细细看来,他们依旧甩不脱台综中的习惯。

吹哨子+丑八怪,放在《康熙来了》里面,就成了曹西平的slogan;可到了《火星情报局》,当他为了搞笑举例说杨迪“丑八怪”时,就被观众批评没礼貌。

他们的搞笑方式,抖得包袱,内地观未必能get得到,反而只会感到满屏尴尬。

近年来,“真人秀”成了众多综艺节目中炙手可热的选项。可这对于习惯了棚内录制,讨论点始终圈禁在几个固定的话题当中的台湾艺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综艺节目,对明星的要求向来很高:有梗、灵活、搞笑,镇得住场子,互动了观众。既不会抢走别人风头,还能把场面搞热。

但是能做到如此的,纵观整个娱乐圈也是屈指可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观众总是能在各种综艺节目中,看到李诞、杨迪、沈腾、大张伟等“熟脸”的关系了。

何况,诸如《认真的嘎嘎们》等发掘新人的节目的出现,之前不被重视的综艺咖们,正在迅速崛起。论人气、流量,有些甚至直逼一、二线明星。

内娱综艺市场,本就是“僧多粥少”的现状。“蛋糕”的大小固定了,人人都想分一口。内娱综艺市场对台湾综艺咖们的需求也小了许多。以前那种随便讲讲笑话、搞笑两句,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现在的台湾综艺咖们来说,最大的恐惧不是市场不再需要他们。而是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世界在变,但自己却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变化的。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说再见的机会都不给你,可这就是现实啊!

相关文章